“AI+医学教育”来了!交大医学院探索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5-01-1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如今,“AI+医学教育”也来了!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实现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医疗+人工智能”发展逐渐步入正轨等外部环境变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新传出消息,当下,正努力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目标,抓牢“AI+医学”的时代机遇,加强学科交叉,进一步营造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脱颖而出的创新氛围,为培育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探索“交医模式”。

  ※  首批建设5个“AI+微专业”  ※  

交大医学院持续推进以临床医学为引领、生物医学科学为基础、医学技术创新为重点的专业布局,开展“AI+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改革论证项目,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复合型科技领军才能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与获得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的溥渊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开展试点国内首创的“4+4+X”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符合未来学科特点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具备科技前沿知识的医师科学家和工程师医师。

与此同时,交大医学院组织开展AI赋能的微专业与辅修专业建设,推动微专业的AI化转型升级,首批建设《AI赋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学》《AI+多学科口腔种植》《AI+医学影像技术》《智能运动医学与康复技术》《头颈面部外科数字化诊疗学》等5个“AI+微专业”,探索前沿 AI 技术与传统专业的快速融合迭代。

  ※  实现AI+教学资源整合建设  ※  

依托校本部学科优势和医学院优势学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也与同学们见面,首批建设25门“数智课程”和25门“AI+”课程,建成10门器官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医学项目实践与探索,实现医工融合创新;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临床教学场景,助力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未来医疗的智能化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将远程医疗、机器人医疗、智能用药、智能管理等具体过程融入课堂教学,并把工作过程作为高质量课程资源和教材的有效载体,建设新形态教材50余本。

医学院还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把“狭义”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及模拟实训中心整合为“广义”的智能医学实践平台,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智能医学模式”转变,将远程医疗、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新兴科技引领的现代医学引入其中,全面促进产学研合作。

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企业也被吸纳进来,参与学生实验实训计划的制定和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通过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着力与高科技企业联合共建“AI+医学”为一体的智能化教学实践平台和项目,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医学院推进AI+实践课程建设,包括7门“AI+”实验实践课程,12门课程进入培育阶段。

  ※  鼓励学生加大实践提升教师AI素养  ※  

此外,医学院教务处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提升学习效果。依托现有“智慧教务管理系统”,与校本部联合,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的整合,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管理中的全面融合和创新应用,全方位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依托医工交叉项目推进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学生配备智能医学领域相关医学与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方向的双导师,构建适用于未来前沿智能医学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本研贯通课程,强化学生科研训练和“医学+X”思维。医学院将根据各学科特点,因“科”制宜,多方位、多层次地分类制定医学AI+评价标准,把AI技术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及实践项目,并在评价结果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充分挖掘有创新潜质的新医科人才。

记者获悉,学校也将系统谋划提升教师队伍AI素养,通过“AI+教师素养提升”等举措,帮助授课教师实时更新智能医学领域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