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Talk|吴双:老戏本何以从故宫走向大众舞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100多年来,这些戏本深藏宫中,鲜为人知。2019年开始,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昆剧表演艺术家吴双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进入故宫,为剧团遴选可以排演的宫廷戏本。这便有了上月末与观众见面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
说到进宫遴选戏本的过程,吴双坦言,面对浩如烟海的宫廷戏本,其实选择起来是要靠一些运气的,但他始终认为“节令承应戏”是宫廷戏的一个重要类别,有必要将此集中向观众推介。于是,这次“太和正音”专场演出,便有了和中秋重阳有关的三出戏《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吴双本人主演了《江州送酒》。而谈到戏曲对青年人的普及,吴双说,戏曲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昆曲也好,京剧也好,越剧也好,只要有一种剧目让观众享受到了艺术欣赏的快乐,这对戏曲百花园来说就是好事。
◇ 走进故宫戏本藏室,我有点懵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您从2019年前往故宫博物院,为上海昆剧团进行故宫馆藏清宫戏本的遴选和研究工作。在您看来,宫里演的戏有哪些特点,和民间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吴双:这次上海昆剧团和故宫合作,大家知道的是从2019年开始,其实这个事情从2018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在领导的盘算之中了。有关故宫馆藏剧目,我们以前听过很多故事,比如说慈禧太后那会儿尤其对京剧艺人,她是很有艺术见解力的。那时宫里的戏曲演出很繁盛,甚至专门有一个职能机构叫“昇平署”的在管这个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故宫里面的剧目对我们一直很有吸引力。
2019年那次去,我们主要是看针对昆曲这一类剧本。你要说跟现在的我们所演绎的戏有多少的差别,恐怕也没有,但是他有他专门的东西。比如说像“节令戏”,这就不是外面的本子,是宫里自己的。每逢24节气,或者元旦端午重阳,他们在宫里都会演这些戏。我们还发现宫里面关于四大名著的戏比较多,比如水浒戏,还有讲岳家将、杨家将之类的戏。还有一些万寿戏,过生日也会演。婚丧嫁娶,他们都有相应的戏曲演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非常想了解您在故宫遴选戏本的故事。这是一个什么过程?有哪些比较有意思的发现?
吴双:我是2019年底2020年初到故宫的。专门是为了到他们库房里去看这些本子。当然,摆着历史原件的地方也是进不去的,工作人员把我带到了一个图书室。我一进去就感觉到我进入了一个很长的隧道,两旁全是书架,上面堆满了书,而这只是故宫馆藏剧目的目录!
我当时有点懵,我问工作人员“我怎么找”,他说“你就自己翻,从第一本开始翻”。我记得看的第一本是“总讲目录”,那只是一个索引,离看到具体的剧本还很远呢。时间过得很快,他们就给了我一个下午时间。当时我想这可怎么办。后来我就想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也征求了故宫戏曲研究专家的意见。这样“按图索骥”,终于把想看的剧目的目录给复印出来了。按照故宫的规定,复印目录也要审批的。这复印出来的还是只是目录,那会儿我还不知道这出戏具体它写的是什么,有没有剧本,有没有唱腔,有没有记载的文献,这些我当时都不知道,只是拿了一个作品的名字回来。后来由团里领导经过精心选择,最后定了《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这三出戏。剧目确定之后,我们再去故宫找相应的剧本,进行改编和排演。
◇ 《江州送酒》演陶渊明,没有借鉴和参考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我们知道,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11498册、6467部、3200余种清宫戏本。从这浩如烟海的剧目中选出《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这三出戏作为这次“太和正音”第一季的演出剧目。其遴选的依据是什么?节令承应戏在宫廷戏中是一个专门的种类。怎么理解“节令承应戏”?
吴双:当时决定要排演这些戏的时候,想到马上要中秋,而中秋和重阳离得又很近,能够一块来做一个切入点。但是我们团演出任务很重,排练上面时间很紧张,最后还是决定摆到年底来演出,但主要体现的还是一个节令文化。我们就是想让观众看到,当时皇宫里对节令文化,对这些传统民俗的重视程度。所谓上行下效,宫里尊重的文化,也是人民所尊重的文化。
说到节令戏,在我们以前的传统社会里,每遇到一个节令,都会有所展现。包括这次《江州送酒》中陶渊明一出来都是菊花插满头插满杖。菊花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是一件很美好的存在,所以呈现重阳节令文化的《江州送酒》里,就会有菊花这样一种表现。《中秋奏凯》那是表现忠孝双全的。如果说《江州送酒》还带有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那么《中秋奏凯》体现的就是人跟社会,人跟家国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直到现在,我们还一直尊重这样的一种文化传承。到了《长生殿·重圆》,对应的就是人们对于中秋团圆美满的追求和企盼。
这个选题一步步走过来,我觉得是不容易的。尤其不容易的是,那天在故宫的那个房间里,面对那么多目录,我能够比较顺利地把这些目录给找出来。我是先拿两本看了再说,真的多少有点碰运气的意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那么您刚刚讲的这些“节令承应戏”,都只是在宫里演吗?有没有传到过民间?当时皇帝主要是看哪种戏,昆曲还是京剧?
吴双:“节令戏”基本上是没有传到民间的。它跟后来的有一些流传出来的“开场戏”,比如说《跳加官》《麻姑献寿》等戏不一样。这些“节令戏”都是宫里专门有人写的,也是专门给那些王公大人们看的。他们要求更高,本子上的有些字词句他们会去掉的,因为认为不雅,或者是有悖他们的一些观念。
至于宫里演昆曲多还是京剧多,这就涉及到后来的“花雅之争”了。基本上是康雍乾的时候,哪怕是到了后面嘉庆这个一段时期,还都是以昆曲为主,昆曲属于“雅部”。雍正就说过“侉戏不入宫”,就是说外面的花部的戏不入宫。但后来到了嘉庆,有一些“花部”的剧就偷偷摸摸带到宫里来演了。那么到后来我们知道的是,包括徽班进京之后,宫里主要演的就是徽班的戏,京戏这一路就下来了,但是昆曲在宫里还是会演的。也就是说,“花雅之争”后来是“花部”开花结果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演出的名字定为“太和正音”。这个“正”字很吸引人,表示正统。《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戏怎么体现了这种正统?和过去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吴双:首先,“太和”是指故宫里的“太和殿”,而且这个“太和”是从明代开始就有了。至于“正”这个字,你说“正统”没有错,我们传承的就是正统。那么当时最“正”的声音是什么?明朝魏良辅定了水磨调、昆山腔,这就是昆曲音乐开始兴起的时候,当时就被誉为“大明正声”。也就是说,昆腔代表的就是明代正统的声音,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所以说,昆曲最早不是现在舞台上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它最早就是音乐,唱的是诗词曲赋。
所以说“太和正音”,如果是从昆曲的层面来说,指的是正统的音乐。同时这四个字还代表了正统的思想。就像我前面讲的,《江州送酒》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秋奏凯》体现的是忠孝两全,《长生殿·重圆》体现的是对团圆美满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带有高度的思想,是正统的思想,是我们中国人由古至今认为的最正确的一种思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您本人这次主演了《江州送酒》。排演的过程中,有些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环节?分享一些故事吧。
吴双:《江州送酒》这个戏,宫里也没有曲谱,这就代表这出戏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失传了。《江州送酒》写的是陶渊明的故事。问题是陶渊明这个人物在中国戏曲上我是没有找到,昆曲是肯定没有,其他剧种好像也没有。所以让我演,我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鉴。
担任唱腔设计的著名作曲周雪华老师说,《江州送酒》里面只提到几个曲牌。中国曲牌有几千支,但真正到最后被昆曲所吸收的大概也就1000支不到,南北昆曲各几百支,有些曲牌只存在于过去的昆曲流行歌曲里面,在昆曲舞台上基本上是不用的。比如这次《江州送酒》里就有一支曲牌“定风波”,这是一个宋词的遗存,在昆曲舞台上很少用到。而且曲牌光有文字还不行,它还要有音乐唱出来,这样的曲牌拿出去唱,观众能够接受,这是有一定的挑战的。所以雪华老师是动足了脑筋。还有,《江州送酒》原来是两出戏,这次编剧罗周把它给融合起来变为一出戏,在剧情结构上面也有过比较大的一个调整的,主题意蕴是没有变的,人物的唱腔唱词基本上也没有动。
◇ 戏曲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 ◇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观众期盼“太和正音”第二季的到来,这方面您还有什么可以剧透的吗?
吴双:现在还没有办法透露。我们希望的是第一季排完了,应该要多演,在演出当中不断地去提高打磨,打磨的是这个戏本身的品质,也要打磨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提高。我相信第二季到时候要排的话,它一定在思想上主题上会有一个高度。现在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是这出戏能够经常去演一演,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让更多的观众能够参与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来,从中汲取传承的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各大剧种中,昆曲对青年人的普及是做得比较好的。在您看来,昆曲走近青年,还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吴双:这一点需要我们专业人员要多动脑子,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从某种角度来说,看戏也要靠缘分。我精心为你做了一两道菜,有人品尝了无所谓,有人却说太好吃了,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关键的是,你要精心制作作品。
我们戏曲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就是昆曲也好,京剧也好,越剧也好,只要有一种剧目让观众享受到了艺术欣赏的快乐,进而进行了文化传承,这对戏曲百花园来说就是好事。我们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块去做。
现在很多戏曲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艺术传播。我是觉得,相比网络,到剧场来看人与人之间这种台上台下互动所产生的温度会更持久。我觉得戏曲最好还是人与人见面,因为戏曲本身就是为人编排,为人演出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