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春音乐会奏响,迎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月17日晚,夜幕下的复兴中路,新年味道渐浓。上海交响乐团的“馄饨皮”内外,长廊彩灯和红灯笼交相辉映,厅外的红地毯和百福墙,挤满了前来打卡的市民和观众。蛇年新春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当晚,指挥家刘沙执棒2025上海新春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上海交响乐团联袂中央民族乐团、北京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献上了一台精心挑选的中国作品集锦,让申城提前进入春节氛围。“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民族音乐传递浓浓年味
当晚的音乐会,曲目设计透着浓浓的中国味。《春节序曲》欢快喜庆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起过年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共庆佳节的热闹景象。《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改编后的交响组曲版本音响磅礴,又蕴含着亲切熟悉的民间曲调,是历经苦难后迎来光明的积极象征。
琵琶协奏曲《福吉天长》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并担纲独奏,尹天虎编配。作品中融入了东北民歌元素与朝鲜族音乐风格,曲如其名,祝福人民如意吉祥、祈愿祖国地久天长。从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里讲述民族音乐泱泱历史的“琵琶女神”,到现象级国产手游王者荣耀主题音乐《赤焰之缨》的共创人,赵聪在艺术管理者、职业音乐家、文化外交官等身份之外,也是粉丝无数的“跨界明星”。
下半场特邀北京民族乐团的一众演奏家们登台,与上海交响乐团联袂献演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作为中国音乐现代化探索与民族乐器改革的先驱,刘天华终其一生唤醒中国民族音乐之灵魂。乐曲把西方管弦乐队与中国民族乐队合二为一,西方交响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的要素在其中相融,展示了刘天华曾幻想的未来,这也是上海交响乐团首次与民族乐团同台协演一部作品。作曲家邹野说:“《聆听刘天华》是一部致敬作品,向老一辈先生们致敬、向一百多年前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致敬!在这个作品里,除了(刘天华)先生音乐作品主题的重构、展开、整合外,也在一个空间里充分展示两个乐队的特有个性,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全球奏响中国传统文化之声
随着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传统节日的国际影响力正越来越强。不过,在申遗成功之前,中国各界人士也已经在发挥自身影响力,推动着这一进程。
为了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让世界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在2012年倡议纽约爱乐乐团创办“中国农历新春音乐会”,将其纳入乐团常规乐季之中,随后更是把贺岁舞台逐步拓展到墨尔本、伦敦、多伦多等多个城市,并于2016年推出上海新春音乐会品牌,与上海新年音乐会并蒂生花,一中一西共庆新岁。
在这场音乐会之前,上交各处张贴悬挂的大幅红色系海报上,标写着“上海幸福你”的字样,合“交响乐”的英文“symphony”一词,玩起了谐音梗,既代表着上海交响乐团送给城市、市民的美好祝愿,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象征。
余隆2016年在创办“上海新春音乐会”时就曾表示,它与上海新年音乐会成为两大“上海”品牌,一个将世界庆祝新年的音乐传统植入申城的文化土壤,一个让中国欢度新春的贺岁音符通过交响语汇传向全球,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良好循环,本土的市民也可以“足不出沪”共享两种文化氛围下的节日音乐盛宴。“今天不论是中国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进入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而在不同文化间交流中,大家才能找到各自的身份认同。”他说。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近期作为市政协委员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国际化的职业乐团,上交一直在用音乐语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今年的上海新春音乐会有更多的创新,用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合作的方式,让全球观众在音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魅力。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用文化软实力,为城市的形象、性格、内涵和积淀,营造出一个新的影响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