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未经加密的隐私信息满天飞,马炜代表建议:给上海二手房交易客户信息“加把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去年上海929房产新政实施以来,二手房交易一直十分活跃。市人大代表、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助理、台盟黄浦区委副主委马炜指出,二手房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尤其是客户房产证与身份证等信息的保护问题,关乎着市民的切身利益与社会的稳定有序。
他在调研中发现,实际二手房交易操作过程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客户信息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
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有中介为了做示范,将客户未经打码的房产证照片传给他,上面有详细的室号、业主姓名、房产证编号等隐私信息,这样的信息裸奔让人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建议在‘一网通办’、随申办等增设自行上传信息模块,房产中介机构只能查询加密后的信息,为客户的个人隐私加把锁。”
问题:中介违规操作的隐蔽性与复杂性
马炜指出,为了严防虚假房源,房管部门要求公开展示的上架房源必须上传房产证、身份证等信息,本意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房产经纪公司出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考量,或因内部管理的混乱与规范意识淡薄,均由中介自行上传客户房产证与身份证信息。此外,在网签备案环节、房屋买卖转移登记环节也涉及客户的个人隐私信息。
“此类操作呈现出一定的安全风险。”马炜认为,中介行业从业者流动性高,不乏从业几个月就离职的,从业者素质也是良莠不齐。若未经监管,很难避免从业者将客户信息挪作他用,用于与交易本身无关的商业营销推广、数据贩卖等非法途径,严重违背了信息保护的原则与相关规定,极大地增加了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且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攻击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部分房产中介机构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维护方面,未能与时俱进,暴露出明显的安全防护技术短板。”马炜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中介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诸如数据加密机制不完善、访问控制不严格、缺乏有效的防入侵检测等安全漏洞,对于上传的客户房产证信息与身份证信息,未能进行高强度的加密处理,也未采取严谨的安全存储措施,致使这些极为敏感的客户信息在上传、存储等环节时刻面临着来自外部黑客攻击、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多方面的泄露风险,而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造成的后果往往不可估量。
他认为,面对海量的二手房交易以及中介机构数量众多、行为多样的现实情况,现行监管机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发现中介违规上传客户信息行为时,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难以及时察觉并介入制止,导致违规行为可能持续发生并造成更大范围的信息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在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等方面尚未形成高效无缝的协作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在某些情况下不够清晰,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的问题,使得部分中介机构心存侥幸,对信息保护规定置若罔闻。
此外,他还指出,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部分客户自身对于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深刻的认知,保护意识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
建议:“一网通办”增设自行上传信息模块,机构只能查询加密后的信息
“希望多方能协同,为市民的二手房信息加把安全锁。”他指出,进一步深化二手房交易客户信息保护的法规政策制定工作,从政策层面构建更为严密、细致的信息保护框架。明确规定房产中介在上传客户房产证信息与身份证信息时的具体前置条件、详细审批流程、严格的使用范围限定以及明确的信息保存期限等关键要素,消除现有法规政策中的模糊地带,为中介机构提供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南。
他还建议,要优化相关流程,比如在“一网通办”增设“房屋交易信息上传”专项,由产权人个人自行上传房产证信息与身份证信息,房产中介只能进行相关信息的查询,且查询信息是经过加密后的信息,不会显示个人的各项隐私信息。
“需要提升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水平,筑牢信息安全防线。”马炜建议,相关部门要强制要求房产中介机构加大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入并应用先进的信息加密技术,如采用国际通用的高级加密标准(AES)等对上传的客户房产证信息与身份证信息进行高强度加密处理,即使遭遇数据泄露风险,也能有效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和解读。同时,督促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安全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严格的多因素身份验证访问权限机制,对不同层级的操作人员授予差异化的信息操作权限,并完善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实现对信息访问、修改等操作行为的全程留痕与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他还建议,进一步畅通客户的维权渠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投诉热线、线上投诉平台,并配备专业的投诉处理人员,确保客户在发现自身信息被泄露或滥用等情况时能够及时、便捷地反映问题,相关部门能够迅速跟进处理。一旦有违规泄露客户隐私的行为,较为严重的可被纳入行业协会的从业人员黑名单。
马炜还建议,针对违规操作行为,制定切实可行且具有强大威慑力的处罚标准,根据违规情节的轻重,设置合理的罚款额度、停业整顿期限以及吊销从业资质等多层次处罚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