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青年发展型城市”连续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邬斌:“青年人有未来,城市才有未来”
2025-01-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现场聆听了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体会颇深,非常振奋。报告全面客观、实事求是,既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今天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在听毕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邬斌有感而发。

政府工作报告传递信心,将想方设法把信心传递给年轻人

邬斌表示,在聆听报告后,最深切的体会是“三个传递”:政府工作报告向市场和企业传递了保持上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向市民和社会传递了人民城市建设的不变初心,也向方方面面传递了政府自我革命、坚强有为的强大决心。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邬斌最强烈的感受,“这一年来上海走过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龚市长在报告中讲道,我们‘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这些话现在听起来云淡风轻,但我们工作在这座城市就会理解其中的艰辛和不易。”

回想去年此时在同一个地方参会,一转眼一年过去了。邬斌回忆说,“当时大家预测2024年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感到要完成5%的增长目标是很难的。回过头来看,这些困难虽然客观存在,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努力下,上海经济就像搏击风浪的海燕一样,就像劈波斩浪的爱达·魔都号一样,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进。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今年遇到的困难一点也不会比往年少,但所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转型中的阵痛、成长中的考验,我们要充满信心、坚定信心,年年难过年年过,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邬斌认为,这种信心,来自于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航掌舵,来自于市委和各级政府的战略敏捷和战略主动,也来自于上海所拥有的多方面独特优势,这都是我们做好今年工作的底气所在。“作为共青团,我们也会想方设法把信心传递给年轻人,面向广大团员青年持续唱响中国经济、上海经济光明论,汇聚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力量。”

“青年发展型城市”连续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

“最令人振奋的是上海始终相信青年、拥抱青年、成就青年。”当看到今年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时,邬斌难抑激动之情。“‘青年发展型城市’连续三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是市委、市政府送给全市青年的一份厚礼。从‘开展试点’”,到‘持续深化’,再到‘加快建设’,对我们的工作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这三年来,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成果有目共睹。比如全市每年召开“1+17”场市、区(含临港新片区)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构建“三四六”试点工作体系(“城市、城区、街镇”三个层面,“街区”“园区”“社区”“创新实验室”四大场景,以及“空间场景、工作机制、政策服务、活力创城、数字化平台、指标监测”六大要素),率先在全国推动全域建设试点,目前正建设青年发展型街区83个、园区87个、社区131个,上线“上海青年政策在线平台”,实现700多项惠青政策一键可查。

又如本市实施服务青年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婚恋“五大计划”。在安居方面,帮助447户生活困难的孩子打造温馨明亮的“追光小屋”;在全市设置首批“青年驿站”70家,为来沪求职青年提供免费过渡性住宿。在孩子托管方面,开办小学生爱心寒暑托班,有效缓解假期看护难题。下周,爱心寒托班又将开班,全市273个办班点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点位数比去年增加20%,预计服务1万多名小学生。在服务白领青年方面,以青年中心为载体,全市200多家青年夜校提供了600多门课程,深受青年喜爱。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青春实践。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两句话:‘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我理解简而言之就是八个字:‘青年喜欢,喜欢青年’。”邬斌期待,社会方方面面更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这座人民城市在关心好“一老、一小”的同时,也要关心好“一青”,因为青年有未来,城市才有未来。

就“青年消费”和“青年就业”等建言献策

邬斌对政府工作提出了两点建议,分别是关于“青年消费”和“青年就业”的。

他认为,上海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受外部环境影响大,更加需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要看到,内需不足既是问题,更是潜力,而年轻人正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力军,并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新势力”。“有人说,青年消费模式正在进行第三次升级,从注重物质满足的消费1.0到注重品质提升的消费2.0,再到注重情绪价值的消费3.0转型,‘大钱可以花,小钱必须省’是对新青年新消费的形象描述,‘省钱不降品位,省钱不失时尚,省钱不减体面’成为他们的消费观。他们喜欢的产品商品,不见得再是经济、实用、耐用,他们看中的可能是颜值、个性、文化,甚至是气味。因此,我的建议是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青年消费特别是上海具备独特优势的文化消费。”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就业时,邬斌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万家灯火。其中,青年就业是重中之重。2025届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24.6万,再创历史新高。促进青年就业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青年的共同努力。

一是双轮驱动,实现供需对接。一轮驱校园“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他们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激励引导更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另一轮驱企业“拓岗”,多措并举引导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二是双向发力,推动提质扩容。一侧发校园“育才”之力,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另一侧发企业“发展”之力,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新动能,让高校毕业生在更多“新平台”“新赛道”有位、有为。

三是双线并进,助力就业创业。一端拓宽就业选择线,当下的新经济新业态催生出很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去年又有19个新职业得到国家认定,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网络主播等,此外社会上也出现了诸如网络配音员、收纳师、陪诊师、上门厨师、宠物训练师等各种新岗位,这些都会给青年就业带来新选择;另一端优化创业服务线,进一步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效应,使上海这座“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成为“青年创新创业之城”,让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优秀青年在上海这片创业热土安身立业、成就人生。

另外,针对少年儿童,他也提交了两份建议:《关于因地制宜创造中小学生午休条件,试点开展午间“舒心躺睡”的建议》和《关于推进“幸福食光”——校园“下午茶”计划的建议》。“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鼓与呼,因为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孩子的事是长远的事,需要我们持续用力;孩子的事也是大家的事,需要我们汇聚合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