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如何破解青年科研人员的“年龄焦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当给“青年”框定了一个年龄段时,青年人反而产生了“年龄焦虑”,不敢迈开大步去创新。如何让从事基础科研的年轻人能够潜心、安心做科研,毫无顾虑地冒险创新,80后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副院长、物理学院特聘教授任捷连续两年关注这一问题。
如何让青年更愿意去“冒险”?
“我们现在给予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不少,但经常会明确提出一个年龄限制,有时是35岁,有时是40岁,有时是45岁,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不能再去申请了。”任捷表示,设置年龄限制本意是给青年人更多机会,但他发现,在实际情况中却容易加重年轻人的“年龄焦虑”,让他们在选择科研项目、做科研课题时更趋于保守。
“他会觉得我现在不申请明年就申请不了了,一倒推,反而不敢去做具有原始策源的、创新能力很强的、长周期的一些课题。”任捷表示,这也是由于目前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评价体制不够灵活,做项目成为很多人才评价、职称晋升时的硬指标,让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申请项目、项目成功率都有了“功利心”,导致大家不敢去做高风险的、易失败的项目。
“大家都想着课题最好容易出成果,且越早出越好。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让年轻人不敢冒险,而是更愿意跟风去做热点。因为热点的东西容易出成果,更容易拿到项目,评审的时候也容易过。”任捷表示,基础研究讲究静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穿、潜心研究,科学研究也需要有勇于挑战别人所不敢,有原始创新的想象,都跟着热点做文章,虽然文章发表得快又多,但从长期来说并不利于科学发展。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可以有更灵活的人才评价体制。比如年龄可以“弱化一下”,“把生理年龄换成学术年龄,比如女科学家生育的时间,有些年轻人到产业界工作了几年又带着丰富的产业经验回到学术界,这当中的时间等,我觉得都可以扣除。对青年的年龄要求可以灵活化一点,而不要很强硬地‘一刀切’,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任捷表示。
同时在项目评审时,他认为也可以给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就如同现在的院士评选就做了很好的改革,以往都是由资深的院士来评院士,现在像任捷这样的年轻科学家也可以参与到院士评选的关键环节参与投票。“给予青年人评审、选择项目的话语权,让他们不被外力裹挟,可以走出舒适区,有空间有底气去做冒险,在那些需要长期战斗的、原始创新策源的,可能是高风险但同时也会有高收获、高回报、高价值的基础研究领域迈开大步。”
AI如何应用于科研与教育?
生于1983年的任捷自海外归国后一直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钻研,如今很火的AI,他其实早在10年前就开始关注了。“我们一直在探索AI赋能物理的一些研究。”他告诉记者,人工智能的虚拟计算能力可以帮助科学家减少很多实验“试错成本”。在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任捷和他的团队都做出了一些成功尝试。
“这些案例可以证明AI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研究范式,既帮助实验,又促进在理论上的一些创新。”他表示,基础研究也可以反过来再促进人工智能进入到下一代的发展,“我们在这一块也在做一些探索。”
很多人对于AI既爱又怕,任捷却认为,其实人人都可以用起人工智能,只要不被工具异化,不让技术凌驾在人之上。目前,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就倡议同学们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使用AI辅助学习研究。今年两会,任捷也递交了一份《关于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助力“模塑申城”战略实施的提案》。
AI时代,人人都应该学会这门工具,用好这门工具。他建议,利用上海智力密集的优势,把高校好的做法经验辐射到基础教育,构建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AI基础教育体系。通过这一体系,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并积极引入高校教授,AI企业科学家,甚至大学生共同参与到基础教育的AI教学和实践中,通过科普和生涯导航,激发中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创新潜能。
他还建议建设线上虚拟教研室,促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新范式,以“模塑申城”来推动大模型企业协同教育机构打造优秀的AI教育终端产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