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提振青年文化消费,需塑造上海独有的文化符号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将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而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始终是关注的焦点,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提振青年消费力建言献策,尤其提到以上海具备独特优势的文化消费,来驱动整体消费趋势不断向前向好。
如今对于年轻人没钱硬花、物非所值的消费误读已经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关注“省钱不降品位,省钱不失时尚,省钱不减体面,讲求情绪价值”的消费观。新的消费业态,服务模式,创新空间不断涌现,满足青年群体多元化消费诉求,让年轻人花出去的钱有回响,投入的情感有回报,持续提升获得感。
而要强化年轻人的消费韧劲,维持“买单”欲望,加强上海自身的文化符号塑造是当务之急。这符号可以是品牌、是IP、是空间、是族群,具备上海独有的文化气息与底蕴,回应年轻人悦己消费、圈层消费的特点。
一部《黑神话·悟空》,成为2024最强势的国产文化符号,掀起了一波新的二次元热潮。上海作为全国“二次元浓度”最高的城市,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游客打卡,许多泰国、韩国的年轻游客就是冲着黄浦区的“谷子圣地”而来。我们也期待更多国潮、沪风IP崛起,强化上海二次元的向心力。美影厂厂长速达就提出了加快打造“美影618”国际动漫文旅时尚高地的提案,让大闹天宫、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经典有更新颖时尚的展现。
在运用好高水准文艺、体育盛会带动青年消费方面,上海两会也呈现出许多建议,例如进一步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打造符合国际潮流宠物比赛,带动“萌宠”经济等等,注重上海文化消费的独特性和首发性。即将到来的第一个“非遗”春节,全市上下也将齐心协力把内容做实,把声势做足,让传统文化出彩,令更多海内外青年在新年消费中体验节味、年味、中国味。
消费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累积,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在文化消费中更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富足。积极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经典IP进行青年化演绎,把“我们想说的”和“青年想看的”结合起来,上海有能力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海派特质的文化产品,让青年消费者在获得感之外,用情动情留情,赢得他们的归属感。
当然,在不断开发强化年轻人消费新业态的同时,也要优化消费的边界与规范。有数位代表在建议中都提到了在全市层面推行《妆造公约》,针对年轻人热爱的Cosplay,施以友善到位的群体规范。处理好迎合与引导的辩证关系,让消费者悦情而不越位,创造健康有序的消费循环。
文化消费下的“泼天富贵”,说来就来,但不要说走就走。我们不仅要接住,更要留住,发挥上海独具的文化优势,塑造“魔都”独属的文化符号,营造青年人近悦远来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归属感,让“打卡”变成“刷卡”,让流量变成“留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