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青年“悦己”消费崛起,市人大代表邬斌为提振青年文化消费支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外省市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打飞的专程来沪,特种兵式打卡的沉浸式小剧场被称为“上海新特产”……是不是让人有点看不懂?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邬斌指出,年轻人正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生力军,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新势力”。这其中,文化消费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青年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可以说,提振青年文化消费就是为上海经济注入一汪活水。
青年文化消费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大力提振消费”所提及的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及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经济业态,其实都是“青春经济”,甚至银发经济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老年人的子女乃至孙子女辈在“买单”,因此青年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消费的“牛鼻子”。
近年来,青年文化消费因受众范围广、传播效应快、消费能力强,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近日,团市委、市青少年研究中心围绕“提振青年文化消费”开展调研,发现当前青年文化消费呈现一些新特点。
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以演唱会、音乐节、音乐剧等为代表的演艺市场深受青年欢迎。比如遍布上海、吸引外省市戏剧爱好者“入沪连打”的沉浸式小剧场。
这是因为,青年对消费的追求超越物质层面,更注重情感慰藉和精神富足,演艺活动凭借独特艺术魅力和现场感染力,成为青年获取情绪价值的重要方式,“跟着演出去旅行”激发“吃住行游购娱”的强大文旅消费潜力。
调研还发现,“二次元”热潮涌动,青年“圈层”消费旺盛。哔哩哔哩在上海举办的“二次元”活动Bilibili World 2024,3天客流量总计超25万人次,部分青年为抢购限量周边产品甚至凌晨排队;在杭州举办的第30届COMICUP同人创作交流展吸引客流25万人次,其中92%为跨城观展。以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原神嘉年华等为代表的“二次元”展会,以动漫、游戏、小说等虚拟文化为卖点的主题餐厅、商场、街区人气爆棚。
特别是这两年,“谷子”消费深受青年欢迎,“谷子”经济热度显著提升。据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青年群体在平台搜索“谷子店”的频次累计超百万次,搜索人数同比增长 4倍。青年把文化消费当作彰显个性、表达自我的方式,并以此结识同一兴趣圈层、寻求社群归属。同时,二次元消费的蓬勃发展带动实体经济繁荣,例如,以“二次元”为主题的百联ZX创趣场去年1月至11月销售同比上升76%,客流同比上升4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青年热衷体验式消费,“文博热”也持续升温。以文博机构为载体,夜游经济、汉服旅拍、非遗研学、文创购买等一系列项目迎来消费热潮。调查显示,近95%大学生去过博物馆,近80%大学生喜爱观看与博物馆相关的视频,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等火爆出圈。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文博热”既反映了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也体现青年不满足于浅层、表面的文博观展方式,更加追求视觉化、具象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体验。例如,上海博物馆推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精准把握青年文化消费特征,22-40岁的观众占43.17%,开展2个月文创销售就高达8000万,带动周边消费超10亿元。
此外,近年来以电玩城、娃娃屋、主机游戏和沉浸式 VR 为代表的线下游艺娱乐门店,因其能够提供“快餐式”娱乐体验而深受青年人喜爱。据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相关业态消费者数量同比增长 69.2%,单次消费同比增长11.3%。
青年文化消费面临诸多需求痛点
与此同时,青年文化消费也面临着不少需求痛点。邬斌指出,不少年轻人期待更加多元丰富的服务供给。但当前,青年文化消费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例如,“二次元”商场在装修风格、活动策划、IP引入方面高度相似,网民评论“日本的谷子店不愁找不到‘稀有谷’,而国内谷子店都是热门IP周边,食之无味”。“此外,专业承载大规模、跨地域青年文化活动的大型活动场所较少。年轻人寻求情感共鸣渠道受阻、圈层消费受限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与世界级消费城市相比,上海在品牌塑造、场景营造、业态创新等方面仍有差距。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标志性青年文化业态尚未形成。”邬斌举例介绍说,巴黎致力于打造24小时消费场景,推出“巴黎不眠夜”夜间艺术节,以丰富的商旅文体展活动将“夜生活”转化为大规模集体艺术盛宴。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完全可以做到。
邬斌还指出,目前,部分文化产品存在泛娱乐化倾向。例如,借助过度包装、广告宣传等手段,诱导年轻人一掷千金购买小卡、将虚拟角色视为“真爱”等,容易让青年逐渐丧失对真实生活的探索追求。西方极端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享乐观念渗透进文化产业,容易对青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持续关注和把握青年消费脉搏
“我们要持续关注和把握青年消费脉搏。”邬斌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与龙头电商平台合作,将各类全新消费信息、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广泛触达沪上青年,向年轻人“种草”新潮、国潮等优质品牌商品,同时,研究和发布青年消费趋势报告,供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参考。
他还建议,加强品牌塑造,打造与青年同频共振的上海文化符号。深入推进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让城市发展的青春气息更浓、标识更强,不断提升城市年轻力,催生青年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经典IP进行青年化演绎,把“我们想说的”和“青年想看的”结合起来,打造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文化产品,激发青年“买单”欲望。加强青年国际文化交流,在促进青年民间交往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文旅爆款带向世界。
“我们要持续创新业态,培育国际视野、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产业生态。”邬斌建议,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演艺明星来沪开展文化活动,推动更多首演首展首秀、名家名团名剧向上海汇聚,让上海成为国际青年演艺交流高地、青年文化消费首选地。加强与知名网络UP主、文创主理人等青年意见领袖的合作,引导青少年从积极视角理解产品文化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