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市政协委员陆锦花:上海可打造非遗文化旅游街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非遗如何当代传承?又如何结合文旅消费焕发新活力?85后市政协委员、上海评弹团演员陆锦花建议,上海可以打造一个非遗文化旅游街区。
上海的非遗项目,目前大部分的展示是在博物馆或是展览馆,或者就是零零散散地在一些活动上加以展示。随着上海文化旅游的兴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前来游玩,但陆锦花发现,他们大多感叹于上海的国际化、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特色其实感受不多,更谈不上深。
陆锦花表示,上海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向来自全世界的朋友进行展示。“在上海我发现还没有一个能够集中展示、集中来玩来看来体验非遗的地方,所以我建议可以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些人流聚集区地段,能够打造一个全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能够接纳国际友人,同时也让当代年轻人走进去,觉得好玩好听好看。”
展示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跨界融合。从街区的空间改造上说,上海现在有一些老城区的改造,外墙都会有一些涂鸦,可以将外墙改造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画上各类展现非遗文化的涂鸦。从展示手段上来说,可以选取各种“非遗IP”。“其实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常常都有非遗文化的‘渗入’,从穿的方面,各种刺绣盘扣,吃的方面,很多的老字号非遗美食,玩的方面,剪纸窗花等,其实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以非遗为基础,内核不变,但开发一些当代年轻人更能够接受的新潮产品或玩法,做到活态传承。”
而在这样一个非遗文化街区中,还可以穿插非物质文化的各类表演。“无论是评弹,还是京剧、昆曲等等。这个街区就是让你走进去以后什么都能体验到,有吃有喝有玩有看也有体验。”陆锦花说道,因为以往大家来看稍微系统点的非遗展示,都是在博物馆、展览馆看看介绍,感受度不高,如何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播,并且促进当代传承,还是需要有现代思维。“这件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做,也不是我们非遗人自己能够办成的。但如果做得好,就会成为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里非常不一样的名片,有利于促进文旅融合,也促进非遗的传承。”
她还表示,非遗街区不仅仅是展示,更多的是集中进行再孵化再开发。通过与商业业态的结合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向开发”。“让非遗展现在公共的空间当中只是一种表现手段,更重要的是集中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的当代 IP,有了IP,才更有活力,继而很好地进行推广传播和传承。”陆锦花表示,这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跨界合作,重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衣食住行到民俗表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生存能力,才能做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她同时建议,开辟一个网络新媒体账号,集中展示上海非遗中潮玩的、原汁原味的味道。“开发街区后,每一个游客都能成为矩阵账号中的一位传播者,拍的人多了,见的人多了,传播就多了,希望我们每一个走进这样的街区的年轻人,全世界所有的朋友们都能够成为这一矩阵账号的一分子,宣传上海的非遗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