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青声|为上海未来集聚更多人才和活力支招,这个代表建议缘何获得24位代表附议?
2025-01-1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关于优化居转户制度,为上海未来集聚更多人才和活力》的这份纸质版的建议,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

这是青年代表、上海灵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公党徐汇区委副主委林夕爱经过深思熟虑后撰写的一份代表建议,截至今天已经有24位代表附议。

“非沪籍常住青年约有471万人,占青年就业总人口比重的三分之二。”林夕爱认为,留住这些青年,加快使之沉淀下来,就是抓住了城市动能和消费活力。

上海对有些青年人才的虹吸效应可能正在减弱

来自兰州的林夕爱曾经也是非沪籍常住青年,对于这个青年群体的痛点,她有着深切感受。

林夕爱在查找资料后发现:2023年非沪籍外来常住人口1006.26万,相较2022年非沪籍外来常住人口1031.99万,下降近30万。有平台公司反映:部分新员工即使达到落户条件,也不急于甚至不愿落户,这或许是上海对有些青年人才的虹吸效应可能正在减弱。

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却正以每年2.6%的速度递增,已超出户籍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且在继续增长。这预示着需要刚性兑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休工资等资金将不断增加。

林夕爱介绍说,上海青年就业群体的人口约722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9%,而常住青年就业人口中,非沪籍常住青年约有471万人,占青年就业总人口比重的三分之二。这471万为城市提供生产力、驱动力的非沪籍常住青年就业群体,获得政策倾斜和扶持相对较少,这可能会致使非沪籍常住青年就业人口总数和占比呈现下降的态势,这将使政府进销项的收支严重失衡,不利于稳定兑现城市人口的保障性托底。

在调研过程中,林夕爱发现,一位年薪百万的河南户籍营销员,因在沪期间不能缴纳社会保险费,故不能享受本市关于人才引进落户相关政策,导致孩子在上海解决不了中考和高考,其申请了香港高才优才专才中的高才政策,即“年收入250万以上高薪就可以申请办理”,已经离职去香港保险业发展。

林夕爱还指出,本市‌个人所得税纳税总额从2023年的2424.3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2382.5亿元,减少42亿元,这可能是纳税人群正在减少、流失。“去年上海面向全国招募的高校落户人才不足2万人,而去年上海研究生毕业生总数为8.2万人‌,说明大部分毕业生离沪就业。侧面证明本市对于海外归国人员、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不够。”

她还指出,居转户申办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时效较长。申请人需要在工作时间,多部门反复奔波甚至多次返乡开具证明等,有些申办几年都办不下来而最终放弃申办。“这造成了一部分城市优秀中坚力量的流失,同时申报流程没有明确的办理时效约束,使一些家庭的子女无法按计划时间上学。”

建议多举措并举,留住这471万非沪籍青年人才

针对这些问题,林夕爱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建议取消居转户落地政策中对于居住证的要求,保留对于社保、个人所得税缴纳倍数和年限的要求。建议落户条件认定的多样化。对在社保及个人所得税达到基数要求的、购房达到年限,并具备一定学历条件的、对没有缴纳社保,但个人所得税纳税比例高的以上三类人员给予认可。”

她还建议,运用大数据平台数据共享功能,简化居转户办理流程,加快申办时效。运用线上人脸识别、随申办一网通办,对符合落户条件的申报人员,提前半年收取,核对申报人员的申请资料,减少申请人的申报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浪费。

林夕爱建议,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系统规划“十五五”上海人口政策,加大户籍供应。“有效吸引青年人才,留住这471万非沪籍青年人才,就是留住了他们的家庭和他们的子女。这是城市创造力、消费力和生命力的延伸。这部分人群是就业、纳税的主力军,是为这座城市创造生产力和驱动力的底气。”

“城市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谁拥有青年人才谁拥抱未来。”她认为,加快本市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的成效,也是应对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深化人才户籍政策开放力度的迫切需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