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委员热议人才发展,去除“帽子”束缚释放创新动能
2025-0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金融中心,首要是人才培育。如何打造更好的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也成为今年两会上不少委员热议的话题。

  “摘帽子”释放大学创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创新的发源地,大学应当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论文导向、“帽子”泛滥、产学研脱节极大地影响大学人才培养和创新潜力的释放,迫切需要深化人才评估机制改革,全面释放大学的创新动能。

“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支很强大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队伍,这应该是一支强大的创新力量。”陈启军表示,但在他看来,当前的中国高校在人才评估和学术评价方面,还是会有“论文导向”。当科研人员将精力过多投入到数量化的论文发表中,就会忽视科研的原创性和实践性,同时也忽略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转化。

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启军

此外,近年来,随着各类优质资源分配与学术“帽子”紧密相关的评估机制的推行,出现了“帽子”泛滥的现象。“年轻学者要花大量时间申请各类帽子,而部分在形式上有‘帽子’的学者可能只是应付评审,缺乏真正的学术创新。这就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发展和科研活力的释放,特别是不利于鼓励年轻学者长时间潜心研究。”陈启军对此表示忧心。

对此,他也建议,深化人才评估机制改革来释放大学的创新动能。首要就是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创新导向。“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应更加注重成果转化的能力,推动论文与技术转化相结合。在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分配等方面,应更加注重学术贡献的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化评价。”

同时优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去除“帽子”束缚,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学术评估体系,谨慎出台新的帽子特别是各类青年帽子的评审。并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设立科技创新平台,与企业联合攻关,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为金融人才打通职业通路  

“上海有4万多金融科技人才,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职称。”市政协委员、上海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办公室主任兼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部总经理王海涛在两会现场这样告诉记者。他与其他13位委员也共同提交了一份在上海建立金融科技专业职称评价机制的提案。 

上海提出“打造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但近年来,仅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特许全球金融科技师(CGFT)”专业培训认证项目,与近30家金融机构合作,累计培养培训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已超过 4万人。他表示,针对这类既精通金融又擅长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上海尚未形成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和发展通路,迫切需要开展创新实践。

“金融科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通金融理论知识、熟悉金融市场运作规律,还要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王海涛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师已被国家人社局列为新职业,但上海暂无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职称评价办法,金融科技人才只能参与计算机、经济、会计或统计类行业的职称评价,专业性和针对性难以充分体现。

委员们因此建议,由市人社局牵头,经信委、金融管理局协同,制定《上海市金融科技专业职称评审办法》,明确申报标准条件和评审规定,建立起针对金融科技人才的专业职称评价机制。按金融科技领域的细分方向,如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人工智能、金融用户体验等,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和标准,体现精准性和实用性。

“可以考虑对于金融人才聚集地如浦东新区、黄浦区,以及临港新片区等地开展试点,助力人才高地加速建立,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并在积累经验后逐步向其他区进行推广。为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吸引集聚更多的金融科技人才,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王海涛表示。

  以人工智能助力社科发展  

社会发展也离不开社科人才。市政协委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解超在今年两会上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建议。

他表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赋予社科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新课题呼唤新方法和新范式。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各个学科领域研究范式的革新创造了新的机遇,也让人才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解超建议在政府层面,积极引导并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投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炼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范畴,挖掘不同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调整矫正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框架,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闭环。

在高校层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人工智能的算力中心,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包括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数据支持和算力支撑。

在个人层面,助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一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工智能意识。二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人工智能素养,进而在此基础上提高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理论创新的能力和本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