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为有“智”青年扬帆护航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上海始终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模塑申城”实施方案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战略目标。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如何助力青年拥抱AI时代,培养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成为关注焦点。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134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3800亿元,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大规模人才支持。针对日益显现的人才供需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瞄准青少年教育阶段,建议构建更加系统化、实践化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
比如引入社会力量、互联网行业龙头力量等,合力提升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将企业的资源和经验更有效地融入上海教育体系。与AI相关的课程方面,可以从小学到高中逐步递进,逐渐涉及AI+农业、AI+航天、AI+交通等方面,充分利用好青少年学生对新兴科技感兴趣这一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拥抱AI。
通过不断整合社会资源,优化AI教育体系,力争上海率先落实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的标杆城市。
在AI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代表建议依托上海的头部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专项计划,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家型人才”培养。同时也通过课程设置和积极宣传,让高校生有意识地在AI时代做好充分择业准备,消除焦虑感,更深入地考虑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性及可能性,提振积极就业的信心。为构建人工智能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上海模式”。
助力青年徜徉AI时代,通过推行落实政策,既要给与青年劈风斩浪的勇气与实力,也要有规避风险的智慧和意识。有代表在两会期间指出,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科技伦理的规范与引导,也滋生出诸多安全隐患,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网络犯罪的新工具。
数据显示,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暴增3000%,“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给社会信用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对此有代表建议构建各方共同参与、技管结合、分工协作的治理机制,制定标准规范,限制AIGC造假泛滥,强化伦理训练,引导科技向善。
掌握和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将为新质生产力贡献源源不断的创新力,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才是主力,青少年学生是未来。上海两会诸多建议的提出,既为AI青年扬帆助推,也在为他们保驾护航。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