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青椒们”看过来,代表严伟建议:有“非升即走”,也可以有“非走不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这些年,上海的青椒们(高校青年教师)倍感压力,“非升即走”机制仿若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建议要加快上海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有“非升即走”,也可以有“非走不升”。
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亟需更加“均衡”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正朝着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校教师流动关乎师资队伍的合理布局以及各类人才的交流互动,对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正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严伟介绍说,国际上为推动教师流动,哈佛大学最先推行了“非升即走”机制。1999年的《博洛尼亚进程》以立法形式推进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使高校教师在欧洲区域内流动常态化。欧美教师在任职期间一般需转换3~4所高校,但不同国家在推动教师流动上的做法存在差异。以美国和德国为例,第一种是采取“被动”与“主动”流动的机制。被多国采用的“非升即走”机制,造成聘期内不能晋升而被解聘的教师“被动”流动,高校分层作用明显却易导致校际两极分化。德国则依据《高等学校总纲法》规定,采取“非走不升”机制,通过不跨校流动得不到晋升来引导教师“主动”流动,使不同高校整体水平的层次区别缩小。
第二种是“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模式。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美国大学非终身聘用的兼职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重超过40%。兼职教师群体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师的跨校互动、学术交流。
在严伟看来,上海高校师资队伍在基本“充分”的基础上,亟需更加“均衡”发展。但事实上,目前,高校教师流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由于资源、平台、待遇等因素,高层次人才尤其是获得“帽子”或名校海归的青年教师向部属高校过度集聚,导致地方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足;又如因“非升即走”而离开部属高校的教师流向地方高校的偏少,部属高校由于学科结构优化被调整的专业教师,因缺乏机制性安排无法向地方高校进行整体性流动;存在“挖人式”引进现象,教师流动较少基于学科专业的人岗适配性和团队适应性,地方高校较难招到符合其发展特色的高水平教师,不利于地方高校整体水平提升。
建议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促进高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
为加快上海高校教师合理有序高效流动,促进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严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我们应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促进高校间教师的合理流动。”严伟介绍说,具体做法有:首先,推动上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师分类分级、岗位设置等新标准,为跨校教师流动提供依据。结合“非升即走”与“非走不升”机制,提高高校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流动频率,从整体上优化校际师资配置。其次是推动上海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促使评价向多维度、综合性转变,把对高校发展的支撑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参考,注重对教师发展潜力的考评。构建与高校师资发展相匹配的引育环境,加快提升高校优秀师资自主培养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的高层次人才争夺战。
他还指出,要推动政府高校协同,如建立政府引导、高校协同新机制,设立教师流动引导基金,扩大高校间教师的流动范围;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加强职务聘任人岗适配的导向作用,明确一定比例的教师校内“定向”流动。保留一定比例的职称额度用于学科专业急需、具有发展潜力青年人才的引进。
严伟还建议,建立教师引进、使用、管理、激励的一体推进制度,强化高校教师与学校学科、专业、平台、团队等匹配度,形成资源再分配的新机制。因学科优化调整而面临退出的师资,较为集中地转到亟需相关学科人才的同层次或较低层次的高校,优化高校间的教师流向。“此外,还可以拓展与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资交流渠道,加强国际上教师学术交流、人员互动,形成师资共享的新局面。依托专兼职结合,推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协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跨界‘双向’流动,营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格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