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文德镛代表:建议进一步落实多元化支付实施细则,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可持续发展
2025-01-1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生物医药是党中央赋予上海使命任务优先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而创新药则是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近年来,上海通过鼓励创新策源、放大临床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等举措支持源头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EO文德镛指出,除了创新研发以外,市场回报也是决定创新药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创新药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如果缺乏稳定的支付端支撑必然会对行业产生消极影响。

建议实现商业保险数据与基本医保数据的互通和共享

文德镛指出,目前,医保依然是老百姓看病用药的主要保障,但医保的总原则是“保基本”,对高价值创新药械市场回报需求尚不能完全满足,只能依靠商业保险来补充。但商业保险又因为整体规模较小,仍然不能对创新药械形成有效覆盖。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商业健康险在全部保险中的保费规模占比仅约15%,保单量不及10%。

“从公开报道可以看到,创新药械的数量和金额在医保支付、快速入院、医疗机构采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增长,医保与商业保险的有效配合也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从企业而言,对具体的操作路径与实际成效感受度仍然不强。”文德镛说。

去年以来,上海市医保局在推动医保商保数据融通共享、推进“医保+商保”直赔试点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商业保险和基本医保之间的数据壁垒仍然较高,市场上的商业保险产品创新度不够,老百姓厘不清楚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造成商业保险的购买率持续低迷。

他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数据开放力度,依托医保大数据创新实验室(商业保险)等平台,实现商业保险数据与基本医保数据的互通和共享,帮助商业保险公司设计出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保险产品,提升商业保险的市场份额。此外,从政府端引导商业保险行业优化制度体系,制定既符合国情,又具有专业性的行业标准和使用规范,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有效嵌入保险平台,提升商业保险的普及率,推动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尽快完善。

目前,规模小已成为商业保险发展中最难突破的问题,即便是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城市,在过去15年里长期保持25%以上的增长率,但商保年赔付金额仍不到基本医保支付金额的9%。“如果这类问题长期存在,会导致保险业甚至生物医药行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逐渐衰落,必然影响政府治理。”文德镛建议,尽快帮助消费者对商业保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商业保险的销售渠道拓展也亟需打开思路,进行创新。

他的想法是政府将医疗机构作为媒体、社区以外的宣传和推广渠道。因为医生是患者信任度最高的信息来源,如果医生熟悉商业保险的规则,对重点保险产品的设计思路和保障内容足够了解,就能切实从患者利益出发,为其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例如对仅享受基本医保的患者,医生优先开具医保范围内的药品;如果患者有城惠保或者其他商业补充保险,医生则可以依据保障范围,尽可能帮助患者享受更优质的治疗;如果患者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医生则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推荐最适合的商保产品。

建议建立商业保险创新药目录,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创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如果商业保险公司将其纳入保障范围,会增加赔付成本和经营风险,这就造成很多创新药未被纳入商保范围,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可及性和价值。

为此,文德镛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商保药品目录,纳入大病和特殊疾病领域的创新药械,如基因与细胞治疗、罕见病(NF神经纤维瘤、FCS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放射性药物等,并根据创新药的上市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目录内容,提升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在他看来,创新药的发展与医疗支付体系密切相关,希望通过以上的举措,一方面有效促进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有序衔接、互为补充,进一步推动“1+3+N”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减轻基本医保的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合理的市场回报,实现创新药和商业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还建议,推动个人所得税与商业保险有效衔接,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率,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商业健康保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