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学艺忙,“出圈”的青年夜校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如果要问,刚刚过去的2024年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绝对是其中之一。青年夜校在年轻人中火热“出圈”,在下了班后还能对“上课”甘之如饴。目前,上海已经实现青年夜校各区全覆盖,课程全年覆盖。总计开设夜校课程697门,涉及思想引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大类,覆盖青年15000余人。听上去有些年代感的“夜校”,缘何成为时下受人追捧的“潮流”?
抓住青年心,计划全年配送超500节优质课程
“不是培训班去不起,而是青年夜校更有性价比。”为青年夜校点赞的好评在青年群体中口口相传,也让大家对课程的期待值拉满。那么,如何为青年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资源?随着“上海共青团青年夜校服务青年发展计划”的正式发布,上海共青团提出每年开办不少于50节思想引领类课程、不少于100节职业进阶类课程,并将在未来一年内向各区配送优秀夜校课程等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务实举措。同时,通过“我最喜爱的十大夜校课程”评选从73门全市优秀课程中孵化42门课程,依托Y2Y平台将课程面向全市配送,全年将配送超过500节夜校课程。
课程内容丰富,贴近青年生活,青年夜校要办得接地气、有人气,抓住青年的心是关键。上海共青团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核心关注把思想引领和青年成长紧密结合,坚持寓引领于服务。此外,区别于传统文化体育类课程,更多关注人工智能、无人机等青年职业发展课程,以及沪语教学等社会融入课程,让青年在夜校学习中有所成长。
学得轻松,起得顺利,飞得安全,落得开心……在奉贤区南桥镇海翼青年中心,这里的热门课程“无人机零基础理论实操课”入选2024年度“我最喜欢的十大夜校课程”。青年学员们从逐步了解无人机的构造、飞行原理、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等理论知识,到慢慢通过练习掌握起飞与降落、悬停与转向、前进、后退与横向移动等基本飞行操作,进而学习航拍技巧,使用无人机进行智能拍摄……一个个无人机“菜鸟”不仅成功放飞了自己的飞行梦,还学以致用,在社区舞台展现青春力量,比如通过无人机进行环境监测,助力社区绿色发展。或是用航拍镜头讲述社区故事,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积极构建了一个让青年能够反哺夜校、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发展闭环。
记者从奉贤团区委了解到,为满足不同青年多样化、差异化的个性学习需求,在课程设计之初,授课老师就通过微信群等形式对报名成功的学员进行初步随访,了解学员们对于无人机课程的具体期待与需求,从而确保课程内容能够紧密贴合青年的兴趣点与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夜校上什么,青年说了算”。在课程中期,针对低空经济有浓厚兴趣、渴望更多实操机会的学员,更是加大了实操课程的比重,提供了丰富的实操场景和专业的指导。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动态跟班”形式,及时了解课程授课质量,做到全程动态跟踪管理,提高老师教学的生动性,确保青年参学的积极性。
留住青年人,从夜校走进社区实现青年自治
青年夜校是推动青年中心高质量发展、更好引领联系服务青年的关键载体,也是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城市对青年更友好的重要项目。怎样把夜校开到青年的身边,走进青年心里?对于上海共青团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看到,各区青年夜校不仅开到青年工作的单位楼宇商圈等传统青年中心载体,也开到了青年集中居住地附近,如街道镇党群服务中心、保租房青年中心等,让更多青年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共服务。
这种贴心与贴近也促使青年夜校逐渐成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载体。在实现自我提升之余,越来越多青年学员开始以青春力量反哺社区治理。普陀团区委在青年夜校所在社区探索建立了青年社群,便于青年们将社区生活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有序地向基层团组织建言献策。比如,推动在和畅公寓、中岚居等青年人集聚的新居住空间建立青年自治委员会、青年议事厅、功能型团组织,鼓励学员从“夜校搭子”成为“自治搭子”,朝着“从一个人住到一群人共同生活”的社区生活新目标不断努力,切实延伸共青团的组织触角和工作手臂。
获评2024年度“我最喜欢的十大夜校课程”的“听”见上海——沪语小课堂在这些青年社区中的广受青睐。通过沪语学习,“动感101”的电台主播乔克自觉成为了普陀青年夜校的“野生”代言人,他的夜校打卡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吸引更多外来青年对沪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5后的小薛是一位初入职场的硕士生,毕业后落户上海,开始在天地软件园和嘉定江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通过参加和畅青年中心的沪语课,她结识了许多和自己情况相似的新上海人,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青年夜校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觉回到了大学时代,一起学“艺”,一起谈天说地,还一起养宠物……因为青年夜校,让小薛渐渐爱上了这个社区,她还幸运地通过了人才公寓申请,顺利搬入了和畅公寓。现在,她不仅是一位青年夜校的学员,更是一位参与社区活动和青年议事的治理小达人。
随着一批有志于加入青年夜校日常运营管理的教师、青年的到来,青年夜校更好地实现了自主运转,开启“自管理”模式。各级团组织以青年夜校为载体,搭建青年兴趣爱好、交流交友、协商议事等各类平台,融入团的政治引领、组织建设、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各类工作要素,在服务青年中实现凝聚、组织、动员青年。
健全夜校体系,“出圈”后也能持续“圈粉”
为了推动青年夜校的发展更成体系,上海共青团将持续健全“2+16+X”的青年夜校分布体系(即打造市团校、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个市级枢纽型青年夜校,建设16个区级标杆型青年夜校,培育“X”个人气足、效果好的特色型夜校),每年开展“我最喜爱的十大夜校课程”评选,选树宣传优秀夜校课程事迹案例,支持优秀夜校课程向更多青年中心配送开办。同时,建立青年夜校课程备案和负面清单机制,探索夜校课程点单及配送评价机制,推动青年夜校体系更加健全。
青年夜校能持续“圈粉”,得益于政策支持、社区与企业参与、课程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文化传承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加持。这些因素不仅满足了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青年夜校在上海迅速“出圈”,成为一种新的学习热潮。下一步,上海共青团还将聚焦打造服务全市青年夜校课程平台、加强夜校课程内容规范管理、做好夜校功能转化等方面深化制度设计,努力实现青年夜校常态长效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