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国年|梁思成林徽因“相聚”上海,新春展“文化成色”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上海今年新春展的“文化成色”越来越高,这给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今潮8弄滨港商业中心6楼的上海趣看美术馆,原本人们以为这又是一处时尚潮流打卡之地,没想到其开幕展竟然是“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这样有“文化厚度”的展览成为今年上海新春展的一个样本。
此次“栋梁”展从1月23日持续到4月18日,汇聚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近400件(组)珍贵展品,涵盖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文献形式,其中不乏珍贵原件与高精度复制件,非常难得。
展览现场,“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主要单元的19件核心展品,是上海近年关于梁林二人最为全面的文献展。主办方旨在通过这个展览,激励后人继续在建筑学领域探索前行,提高文保意识。
策展人王南特别提到佛光寺的展品。这一部分中既可以看到林徽因架着梯子爬上经幢去测绘的照片,也可以看到她画的经幢测稿,测稿里面已经把题记里的“宁公遇、唐大中11年”都写上,又可以看到大殿的梁底题记的照片,也有“宁公遇”的字样。
“这几件事情锁定在一起,粉碎了日本人说中国没有唐代建筑的言论。”王南说,“过去,尽管大家知道这个故事,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证据链条完整地呈现出来,包括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这些展品连在一起,佛光寺的故事就特别地有血有肉,饱满生动。”
此外,展览的一个看点是梁思成林徽因与上海的深厚渊源。1936年4月,由中国营造学社发起,在旧上海市博物馆(现为长海医院影像楼)举办了中国建筑展览会。梁思成作为核心发起人之一出席了展览会,并以《我国历代木建筑变迁》为题进行演讲;林徽因担任陈列组主任,在《中国建筑展览会会刊》中发表了《清代建筑略述》一文。
1944年,梁思成被任命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编制了《战区文物保护目录》,其中将上海的龙华寺塔、古猗园、城隍庙庙园、徐家汇天主堂及天文台、也是园罗列在内,体现出超前的建筑保护意识。
有两件展品尤其值得关注,一件为1928年9月林徽因于上海写给梁启超的信件,首次公开展出,为观众打开一窥这位非凡女性内心世界的新窗口;在展期中还将加入梁思成呕心沥血写就,却遗憾未能在其生前付诸出版的遗稿——《〈营造法式〉注释》,是大师的治学精神、渊博学识和民族大义之生动写照。
“梁林家人为此次上海站展出提供了两封和上海有关的信件。林徽因一封、梁思成一封,一中一英,珠联璧合。”王南介绍,1928年,林徽因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前回福州探亲,途经上海写了此信给梁启超。“信中,她跟公公汇报她的行程,提到要去城隍庙花园。梁思成的这封信,是1946年访美前,他从上海出发并在此滞留几天,当时写给费慰梅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