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国年|沪上再奏“一声就醉”的《紫禁城》,民族乐团用传统音乐迎新春
2025-01-2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1月19日晚,上海民族乐团新年音乐会《紫禁城》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精彩上演,这也是《紫禁城》改编为音乐会版的首次演出。乐团用一场融中华文化内涵与精神之美的国乐盛宴,与沪上观众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早在2020年12月30日晚,在故宫博物院的特别支持下,上海民族乐团《紫禁城》曾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活动之一与大家辞旧迎新,并通过腾讯视频直播,收获了超30万人次的点击观看,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好评,被盛赞“一声就醉了”。

2025年,《紫禁城》回归。音乐会由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作曲,驻团指挥姚申申执棒。此次《紫禁城》音乐会版新春首演,李博禅对音乐多个篇章进行再次的修改与提升,重新调整了配器与结构,以当代的音乐语言彰显民族管弦乐队的交响性与音乐中大气磅礴的历史气象。作曲家李博禅说,此次的打磨和优化“让篇章和音乐内容更为紧凑,且在民族管弦乐的音响平衡上做了更适合音乐厅演奏的配器调整”。

指挥姚申申还记得5年前首演时的“激动与震撼”,“这是一部很有人文底蕴和生命张力的作品,当我和乐团演奏家们在音乐中共奏、共振、共鸣时,不仅被音乐所感动,更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而自豪。”

改编版的音乐会继续以厚重宏大、细腻委婉的多元听觉体验,表达对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敬意和美好祝愿。第一篇章《中华礼典》全新诠释礼乐文明,华夏礼乐的庄严与典雅翩然而至,传承礼仪之邦的自信与优雅;乐团弹拨乐声部的5位演奏家曹蕴、沙漠、陆莎莎、李霖、李胜男与乐队带来第二篇章《卉木拾音》,以婉转细腻的微观视角聚焦于精巧的木结构建筑;第三篇章《风雨沧桑》乐团管子与唢呐演奏家姜峰和闫晋龙,以双管子与乐队的音乐语言回望历史,回溯紫禁城的岁月沉浮;第四篇章《文明之光》,以恢宏的乐队讲述今日紫禁城的创新与创造,穿越历史尘烟的文明之光依然温暖而耀眼。

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设计很有巧思,每一篇章之间依次分别插入前奏曲《春》《夏》《秋》《冬》,由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胡琴演奏家卢璐、笛子演奏家高雅和特邀古琴演奏家高欣然联袂呈现,诠释紫禁城季节之美和生命张力。其中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演绎的《冬》,自首演以来就因为纯美意境,在新媒体平台收获观众喜爱,对此金锴说:“我非常喜欢的纳兰词《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这种略带惆怅疏冷的意境给我很大的启迪与灵感。五年后,我个人对作品的感受与心境略有不同,在与指挥家、作曲家沟通,交流彼此新的思考,想在此基础上表达出一些不一样的想法与感觉。”

此次《秋》的古琴独奏,乐团还特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师高欣然担纲:“前奏曲《秋》令我联想到秋日晨曦初照,为琉璃瓦点染上的第一抹金色,承托过往,也预示新生。我既把自己当作一位从历史走来的老者,缓缓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又是一位普通的当代年轻人,置身与紫禁城的秋色,聆听时光的声音。”

这场音乐会,也为上海民族乐团的2025年新春档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2月3日(大年初六),专为亲子家庭精心设计打造的《国乐中的十二生肖》将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下午场连续上演两场演出,将民俗文化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以原创的国乐乐曲、精美的动画形象、有趣的生肖故事,为孩子们打开国乐的大门。2月12日(正月十五),《欢乐祥和团圆年》2024-2025演出季闭幕音乐会也将隆重登场,在元宵当日与观众共庆佳节,传递团圆喜庆的全新气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