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象派的“印象”:印象派不是突然出现,也不会突然消失
2025-01-21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印象派绘画不是突然之间出现,也不是突然之间消失的,其甚至对现当代绘画也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便是1月21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揭幕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精粹”展给青年报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注意到,应该说,这个展览的视野相当开阔。进门第一幅画是居斯塔夫·库尔贝绘于约1866年到1869年的《雪中鹿影》。这幅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让人没有办法想象这与“印象派”究竟有什么关系。但是显然,今天的美术史家认为,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直接导致了印象派的诞生。

展览分为“破冰游戏: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前奏”“舞池中央: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诞生”“烟火辉映: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崛起”“霓虹照夜:印象派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以及“复调回响:西方绘画在东方”。展览视野的开阔程度确实是惊人的。在这个展览中,甚至由印象派的莫奈延续到了“立体主义”的毕加索。在毕加索《戴葡萄装饰帽的女孩头像》作品中,记者完全没有办法将此与莫奈的《睡莲》之类联系起来,但是美术史的专家认为,他们之间有着逻辑上的联系,而且甚至于可以说是因果关系。

当然,展览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莫奈、雷诺阿、凡高等人的作品。占据展览C位的是克劳德·莫奈的《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1900年创作这幅作品时,莫奈已经60岁了,他们的印象派事业完全成熟,笔法也更为确定和老练。工作人员告诉青年报记者,1900年冬天,莫奈因儿子米歇尔在伦敦留学而在此短居 ,开始创作以“国会议事堂”和“泰晤士河”为主题的风景画系列作品。次年冬天,他再次到访伦敦,继续这一系列的创作,但最终稿均在他位于吉维尼的画室内完成 。 他以瞭望的视角描绘出逆光下的国会议事堂 ——这座新哥特式建筑被河面升起的雾气所笼罩,晚霞的余晖为其镀上一层粉紫色调 。国会议事堂、泰晤士河与升腾的雾气交相辉映 ,仿佛共同演奏出一首抒情的玫瑰色交响曲 。

此次展览除了要关注印象派绘画的“前世今生”之外,“复调回响:西方绘画在东方”这个单元也是一个看点。100多年前,所谓“西学东渐”之风在中国和日本很盛。在这个单元里,人们可以看到刘海粟绘于1930年的《巴黎圣母院夕照》和潘玉良1946年的《窗前女人》等作品。当然也有黒田清辉画于1907年的《野外》、和田英作绘于1932年的《玫瑰》等作品。这些作品显然都受到了包括印象派在内的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而东方艺术家在吸收西方绘画精髓的同时,又对本国的艺术加以改良和革新,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的东方艺术。

配合此次展览,上博文创也围绕展览中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等艺术巨匠的经典之作元素进行开发,推出62款文创产品,涵盖帆布包、毛绒玩具、冰箱贴、笔记本、明信片、画芯等多个品类。其中,《糖缸、梨和桌布》系列毛绒玩具从塞尚的静物画作中汲取灵感,融入可爱治愈风格的设计表达,质感细腻软糯,成为艺术爱好者日常随身的理想之选。

据悉,“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门票按实名制售票、即约即售的模式进行销售,观众可在微信搜索“上博参观预约小程序”购买,门票分为全价票(80元)和优惠票(40元)两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