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老人与海”的故事,上海交大原创话剧《海菜花开》在洱海畔上演
2025-01-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视频

俯瞰苍山碧如洗,洱海水上繁花盛。这星星点点的白色水中花,就是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海菜花。它不仅美,而且茎叶可食,做成甜糯清香的“海菜芋头汤”是大理白族人家的特色美食。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并做重要指示十周年之际,1月20日-21日,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海菜花开》校外巡演首站来到云南大理,通过话剧艺术形式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新时代科学家和教育家精神,致敬为生态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剧照

  ◆  久久为功,海菜花成生态之花致富之花  ◆  

风从海上来,山海若比邻。上海交通大学从2003年开始参加到洱海保护工作当中,1000余名交大师生先后驻守当地,攻关洱海水污染治理,洱海生态治理工作与定点帮扶洱源县工作相结合,先后牵头组织了“十一五”“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开发一系列治理技术并广泛应用到洱海流域。

原创话剧《海菜花开》由交大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以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事迹及其团队扎根西南20余载、矢志治理洱海的经历为主要内容,展现和讲述以孔海南教授和团队为代表的教育科技工作者,与当地携手并肩,潜心治理洱海,让“水质试金石”海菜花重现洱海,并且通过洱海治理推动当地的居民改变生产方式,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讲述新时代“老人与海”的感人故事,塑造展示新时代的“大先生”形象,更带动更多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投身“绿水青山”建设,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经过数年的打磨与升级,原创话剧《海菜花开》入选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重点推介剧目。此次《海菜花开》在云南大理的成功演出,不仅是对交大师生美育成果的一次展示,更是对洱海生态保护成果的一次致敬。多年来,科学保护治理,守护了洱海一泓清水,美丽的海菜花,见证了洱海的水质变迁,更见证了一代代交大“治水人”的辛勤耕耘。

洱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上海交通大学挂职干部许勇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海菜花开》话剧,作为海菜花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实践者,他还将最新的喜讯向大家汇报:在交大保鲜技术的支持下,洱源县目前已经将海菜花销往了全国17个省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海菜花“产研销”一体化模式指引下,我们将努力打造更多海菜花深加工产品,把海菜花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让海菜花成为生态之花,也可成为致富之花。”

快闪

  ◆  至洱海边,主题快闪和微党课上演  ◆  

巡演期间,演职师生还共同参加“海菜花开”主题快闪和微党课活动。

阳光和煦,当音乐声响起,《海菜花开》剧中的当地村民金花来到古生村现场,向游客们介绍洱海十年坚守绘就碧水蓝天新画卷的动人场景。

在波光粼粼的洱海湖畔,学校舞蹈团的同学翩然起舞,以舞蹈《海菜花开》与美景相呼应。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为师生们讲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治理和科技兴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庆华纵笔舞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着洱海治理的卓著成效,高原明珠已经湖水清澈,苍山洱海间回荡着美丽乡愁、诗和远方、绿色生态的动人乐章。村书记杜蔚则为同学们讲解古生村十年来的变化。在古生村,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也都是乡愁的守望者。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黄迪彬在剧中是孔海南的扮演者。他说,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洱海之路,耳畔的每一句讲述和口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有了近在眼前的鲜活印证,自己心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惜之感也蓬勃而出。“这堂别开生面的微党课以快闪演出和亲历者现场讲述相结合,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正如同我在《海菜花开》剧中饰演的孔海南教授所言,我们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投入到洱海流域和祖国万千江河的保护事业当中,才能让海菜花永远盛放。”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科生伍思源是剧中金花扮演者,从熟悉的《海菜花开》台词,到《我爱你中国》的动人旋律,微党课在伍思源心中就是别开生面的体验,也是承载内心感动的载体。当“金花”走出剧场出现在洱海边,在这里穿上当地白族的服饰,好像真的成为了舞台上的“金花”,对洱海、大理的眷恋被无限唤起。

台词里说,“洱海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保护洱海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看到这里各族民众团结一心、环绕洱海的生活后,这句台词对伍思源而言有了具象,总书记“立此存照”的约定也印证在了十年后的今天。

杜佳欣禹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剧中是王群一的扮演者。“在总书记考察洱海并做出重要指示十周年之际,话剧《海菜花开》开启首度巡演,相信海菜花也将成为一份交大人的精神内核。未来我们将继续用青春汗水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杜佳欣禹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