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在徐汇揭牌,合作培养沪港科创人才
2025-01-2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为切实推进沪港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方面的创新创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简称“港科大上海中心”)。

1月22日,由徐汇区政府、香港科技大学、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将与

上海高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与港科大在大湾区的多个产学研据点互补,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记者来到位于37楼的香港科技大学产教融合中心,这里正在展示各大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和几位团队成员戴上3D眼镜,向大家介绍有AI助力的内镜装置。“因为医生水平不同,或者疲劳,较为常见的是在检查时漏掉一些点位,AI内镜可以敏锐捕捉遗漏点位,提醒医生,此外还设置了眼动仪,便于医生定位。有了AI的帮助,还能快速生成检查报告。”

据上海JOJO智能负责人、复旦上医数字医疗中心王烁研究员介绍,该项目是复旦上医数字医疗中心联合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团队,自研搭建的医学跨模态基础模型,配合搭载国产算力芯片,驱动构建新一代人机协作的消化内镜创新诊疗平台。该项目核心技术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为国际领先的AI+内镜临床技术之大集成,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安全、可靠的大模型医疗辅助支撑。

在重庆复迪脉数字科技的展位前,记者戴上VR眼镜,就可以看到一个3D立体的胃肠消化系统模型,用手指还可以翻转移动模型。据工作人员杨鑫介绍,通过混合现实手术导航系统,基于合作研发的混合现实头显硬件的强大传感器矩阵和光学显示能力,可以将人体三维重建数字影像叠加在真实世界之上,用户可以通过自然手势与数字影像进行互动,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同时可以切换模型的透明度、分解不同模块进行单独查看。帮助医生不与任何物理设备接触,直接通过手势操作查看患者的相关影像资料和三维重建模型,辅助医生进行手术,保证手术安全。

揭牌仪式活动现场,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创企业与港科大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媒体及旅游业等领域,部分企业还将进驻中心。其中,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临港集团代表见证下,港科大、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签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汇聚更多资源

为学生提供全新学习路径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上海中心的落成,标志港科大与长三角展开更深入的合作,联同港科大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多个大湾区城市的科研基地布局,‘科大创新带’将进一步完善。我很高兴,港科大上海中心已获得多所知名大学、企业及初创鼎力支持,有利于港科大进一步汇聚更多资源,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研究。”

负责港科大上海中心建设的港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介绍中心的发展规划:港科大上海中心采取了“一中心、两基地”的协同发展模式。两个基地分别位于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大厦(西岸基地)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漕河泾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北杨基地)。前者将主要聚焦产业生态培育及汇聚产业资源,后者则会着力构筑产学研高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据了解,本次港科大上海中心选择落地徐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徐汇区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程度很高,将为港科大上海中心构建特色科创生态圈和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广阔沃土。一方面,徐汇区科技创新浓度高,集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10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上海交大、复旦上医、创智学院等15所高等院校,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件,位列全市第一。另一方面,徐汇区产业创新氛围足,积极布局大模型、区块链、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打造了多个瞄准细分产业的高质量孵化器,不断培育城区发展的“未来曲线”。

港科大上海中心落成启用后,港科大将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路径,让修读指定两年制硕士课程的学生可选择于上海修课一年,在港科大上海中心参与前沿研究、企业实习及创新创业活动的机会。

港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周晓方告诉记者,此次港科大上海中心入驻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人工智能与创业硕士项目。人工智能与创业的学习不全是理论性的,实战经验很重要。“我们计划第一年招收150名学生,这些硕士人才毕业后大部分也会进入企业。而徐汇西岸是人工智能高地,正是他们实习的好地方。”

此外,港科大还将设立长三角科创基金,为相关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持、设备共用、实验场地等服务,协助他们降低创业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港科大上海中心将会成为长三角校友的交流基地,实现资源协同。

揭牌仪式上,港科大还与9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包括申通地铁、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百度智能云等,他们将为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教师及学生提供场景和相关产业资源,同时有12家企业落实进驻港科大上海中心,包括云洲智能科技、纳德光学和天太机器人等;另外有18家包括上海商飞集团、宝山钢铁和字节跳动等企业,承诺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