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过新年,看展览听讲座品年味
2025-01-2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文化春节”之中,上海的各大图书馆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春节期间,图书馆准备了丰盛的文化大餐,这里不仅有生肖展,还有具有历史厚度的讲座,更有浓浓的年味儿。

  ※ 生肖蛇也能奇妙而幽默 ※  

1月24日在上图东馆开幕的“蛇生肖艺术大展”,汇聚了270条(组)“蛇”。在艺术家们的笔下,这些生肖蛇不仅可爱可喜,还充满了奇妙创意或幽默内涵。而这一切都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生肖展作为每年上海春节的保留节目,一直都是上海年味儿的一部分。今年展览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等主办,新民晚报媒体主办。这也是继兔、龙年之后,第三次在上图举办的根植传统文化、倡导时尚表达的生肖艺术大展。

据悉,此次展览的作品是从6000余件(组)来自海内外艺术家、学校师生的投稿中遴选而出,通过GGAC数字艺术平台的开放评选和主办方专家审核,层层把关而出。其中不仅有少数写实程度较高的蛇图,更多的是写意的、萌萌的、几何的、拟人的甚至超乎常人想象但或唯美或妙趣或神奇的蛇形与蛇魂。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一把做成蛇形的锤子,作品名就是《做个锤子》,颇为自嘲。还有一边梳头一边“落发”的美杜莎,她的头发在古希腊神话里就是蛇,该作品名为《美杜莎的忧愁》。

整个图书馆充满了生肖蛇的元素。图书馆大堂摆放了一个个方形沙发连缀成的蛇形长沙发。与此同时,五层平台上有一组代表蛇的“巳”形LED灯箱,大量数字作品在一个个连接成“巳”形的灯箱上滚动,单幅是蛇主题画面,整体看起来又是一条酷炫斑斓的“蛇”。而打开手机,上图还同时开发了一款贪吃蛇APP,运用展品中的精品,制作了贪吃蛇小游戏。

  ※ 来看年画里的“有颜如玉” ※  

过年自然是要看年画的,同样是上海图书馆,收藏了一批最精致的年画。而在今年新春的展览中,上图历史文献中心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让人可以欣赏年画中的女性形象。

“有颜如玉——馆藏历史文献中的女性美图”展已先期在上图开幕,将贯穿整个新春假期,一直延续到5月份。展览分为“书中玉颜”“海外明珠”“锦年丽影”三部分,精心挑选并整合上图馆藏明清古籍、海外旧籍以及年画上的女子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不同时空下的中国女性之美。

“书中玉颜”展示了馆藏历代典籍中的女性形象。从先秦两汉的《诗经》《乐府诗集》《玉台新咏》等古代诗歌选集,一直到《西厢记》《列女传》等明清传奇小说,女性一直是文学的中心。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中的文字为人们留下了关于古代女子最美的想象;“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是李太白《采莲曲》中对采莲女的描绘。

不仅有美文,古时的书籍里也会有女性的插画。展览展出了《长生殿》《牡丹亭还魂记》《桃花扇》《批点燕子笺》等古籍作品中的杨贵妃、杜丽娘、李香君等女主人公的插画。这些图画相当雅致飘逸,呈现了当时的画匠对女性的理解。

“海外明珠”展示了17至19世纪西文旧籍内中国主题的图鉴百科与欧洲版本中国小说里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有的是外国人画的中国女性形象,却是高鼻梁、大眼睛,很有点“中西结合”的意味,看来文化的交融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比较看重的是“锦年丽影”中的那些年画。《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珍珠塔》里的陈翠娥,以才貌德情兼备成为真善美的化身。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则与祥瑞祈愿结合,扮演着象征吉祥如意的送子观音,或是喜庆热闹的新春佳人。

  ※ 聆听历史的回响 ※  

1月25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韩洪泉带来了首场“苏州河与上海抗战”学术研讨活动。由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承办的这个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无疑给这个新春增加了一份历史的厚度。

大约有60位市民专程赶来听了学术研讨活动。大家聚集在静安苏河湾,共同聆听苏州河两岸发生的上海抗战和中国抗战历史上激荡人心的故事,见证上海军民团结抗战、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有市民表示,他们上午还在置办年货,下午就来聆听学术研讨活动,历史和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了解到,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这里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战英勇事迹。此次静安区文旅局联合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邀请国防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图书馆和苏州大学的10位资深学者专家到场宣讲。

“苏州河与上海抗战”系列学术研讨活动计划举办10讲,题材涉及苏州河两岸的战时景象、双方作战、工厂内迁日本宪兵暴行等诸方面,在阐释宏观场面的前提下,力图细致、全景地反映出苏州河下游在整个上海抗战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传承和弘扬全民族抗战精神同时,突出静安区域特点,积累城区历史文化遗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