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原是桃木、压岁实为“压祟”……“年味儿”讲究真不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人们“追寻年味儿”的心情尤为热切。然而究竟什么是最正统的年味儿?各地的年味儿又有什么不同?春节前夕,行知读书会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磊来和读者一起走进春节,感受传统之美。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节日之中,为何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分量最重?李磊说,因为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中国人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而这里就必须讲到中国的农历,也就是所谓“岁时”。李磊告诉读者,中国农历是十分特殊的“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又用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长度为阳历年长。
春节既为“岁首”,那民间会在春节前后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这一庆祝的过程称作“过年”。李磊说,在中国很多地方,“过年”并不是从除夕开始的,差不多从“腊八”开始,便有了年味儿,民间素有“过了腊八便是年”的说法。
在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延续至今几千年。李磊引用古代诗人杜甫、张耒、陆游的诗句,以及周绍良、老舍、梁实秋、沈从文等文学大师的文章,为大家讲解腊八习俗和春节文化。腊八粥一般由八种食材熬制而成,中国各地腊八粥的取材有所不同。杭州灵隐寺的腊八粥很有名,由糯米、花生、红豆、桂圆、莲子、红枣、芸豆和核桃等8种食材组成。
过春节,贴春联必不可少。据李磊教授考证,这一民俗起源于五代,最初是为了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最早的“春联”其实是桃木,所以唐诗里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述。随着时间推移,桃符逐渐演变成了“春联”。既节约了木材,也让春联的形式更为多样,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小孩子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李磊告诉读者,过年期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现在都叫“压岁”,其实最初压的是“祟”,这代表了长辈对小辈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的祝福。除夕夜里大家都睡得很晚,现在是看春晚,古时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这其实都是“守岁”的习俗。在古代,“守岁”也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
所谓压岁钱,实则为压“祟”,最早出现于汉代。除夕夜里的“守岁”,在古代,也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
李磊说,中国人把春节看得很重,所以过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乎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早晨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取意“满堂红”。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四“迎灶神”;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七为“人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吃汤圆,“过年”也进入了尾声。整个春节,人们祭祀天地与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行知读书会由宝山区大场镇文化中心、阎华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场部主办。而此次年俗讲座,也是“传统文化季”的第三期。在这个文化季里,一批业内专家和非遗传人将带领读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