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晚的杨浦五角场“种花爷爷”火了:青春是一种心态,无关年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受访者/图
世人多因昙花一现,感叹美好易逝,芳华短暂。但家住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四平社区的八旬居民朱忠德却因为“赠人昙花”而让人这份美好长长久久。
昨天的春晚连线,让全国各地的人们知道了杨浦的“种花爷爷”(也称“昙花爷爷”)。也让无数人好奇“花儿与爷爷”的故事。
“爷爷,18年前你送我的昙花一直在开”
84岁的朱爷爷看上去精神健硕,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从上海乐团退休后,就并未停歇,而是开启了人生第二春。
就在几年前,他还骑着小电驴,从杨浦的家骑行40多公里,到位于宝山的罗店中学教打击乐。他的足迹遍布全市大中小学,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他还发挥余热,在仙乐斯、金色年代等舞厅参与演奏。
而他的第三份爱好,就是在家侍弄花花草草。其实,养花与其说是他的爱好,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
儿时的朱忠德住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一带,在农田里长大的他从小与花草为伴。即便后来搬到五角场,养花这件事始终没有懈怠。
在国顺路310弄小区住了30多年,街坊邻居都知道“种花爷爷”,20多年来他也坚持以花结友。
朱爷爷最爱昙花,其次是仙人球、蟹爪兰等,个中原因无非是物以稀为贵。惊艳于昙花绽放的美丽后,他觉得独乐乐颇为可惜,便将花放在家门口,供隔壁邻居欣赏,渐渐地吸引了整个小区的居民闻讯前来打卡。他心想:既然大家都爱花,不如将昙花放到小区门口,让走过路过的人们也能收获这份赏花的喜悦。
清洁工、外卖小哥、志愿者……这些年,到底有多少人赏花他已然记不清了。有一次,他突发兴致,在远处计数。发现一拨又一拨的过路人为昙花驻足,短时间内竟陆续有30多个人拍照录像。看到路人纷纷为昙花一笑,他心里也乐开了花。
每逢花期,下午将花搬到门口时,朱爷爷还会贴心地放块预告牌“昙花今夜开”。
朱爷爷送花不分对象,同事、邻居、志愿者、学生,哪怕是陌生人,他也来者不拒。
有一次,一位脸生的年轻人上门叩谢,“朱爷爷,18年前,我问你要过昙花,这盆花在家开花好多年了。”这话让朱忠德恍然大悟,弹指一挥间,种花送花这件事已持续至少20余年。
去年天气寒冷,朱忠德养的五棵昙花冻死了四棵,他心疼不已。有一次参加社区活动时,他邂逅了同济大学社区规划师团队成员后学兵。后学兵家住隔壁小区,他所在的团队规划设计过五角场辖区内的彩虹花园和时光花园。当得知“种花爷爷”的故事后,一个设计“梦想小院”的计划应运而生。
在多方的支持下,想法得以落地。去年7月份,在征询了居民、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等广泛建议后,“梦想小院”正式启动建设。先是社区居民、同济学子、社区志愿者一起组装了让昙花过冬的花房,之后同济学子包括留学生彩绘了灵感来源于昙花的一路繁花地绘。
简易花棚变成了保暖的花房,个人小花园变成了社区共享花园。原来的木料、玻璃等被清理掉了,小院内还设计了一层层的花架。随着去年11月份“梦想小院”建成,更多花被摆放到小院里供居民们观赏。“这样的社区更新,能让社区空间变得更美好,居民们可以以花会友。考虑到老小区里很多是老年居民,学生们还对场地做了无障碍改造,营造老年友好空间。”后学兵告诉记者。
“种花爷爷”:种花送花属于自己快乐,人家也快乐的事
“种花爷爷”上春晚后,朱忠德收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短信,“你送我的昙花也开花了。”
而在“上海杨浦”微信公众号下,网友们纷纷留言。有网友晒了一张昙花盛开照,“2020年拍的,曾有幸看到。当节目里出现五角场街道的名字时,猜测可能是曾经居住过的小区的那位老先生,没想到还真的是,虽然已经离开上海半年多,在春晚看到这一幕,我和小朋友一样可激动了。这里是我曾经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小朋友出生成长的地方。感谢这个城市。祝大家新年快乐,巳巳如意”。
还有人为“种花爷爷”点赞,“春有百花争艳,夏有繁花似锦,秋有落花缤纷,冬有寒梅傲雪,四季皆有花开,为‘种花爷爷’坚持和热爱的精神点赞”“梦想小院照见的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期盼,希望越来越多的梦想小院在杨浦盛开”……
看到社区居民上春晚,四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志红也感到十分欣喜,“我2017年到这个社区的时候就知道‘种花爷爷’了。花期的时候,他每天下午用小推车把花盆放在小区门口,在我们这里很出名。”
李志红介绍说,在党建引领下,其实像梦想小院这样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而建的花园,五角场街道四平居民区辖区内已经有三个了,分别是2023年打造的彩虹花园,2024年打造的时光花园和梦想小院。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共享社区花园诞生。
节目里,朱爷爷多次感谢自己的另一半冯秀芳。两人已经结婚57年,是比金婚还长久的绿宝石婚。
冯奶奶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和朱爷爷一样,她的心态很年轻。甚至打趣说,“我们当年结婚时都已经是剩男剩女的年龄了。”
当被问及她会否参与养花,冯奶奶回复说,“我们各管各的,他种他的花,我烧我的饭。如果他忙不过来,我就搭把手。”
冯奶奶眼里的另一半很大气,“花,他买得多,种得多,死得多,送得也多。送不掉他还不高兴,送掉却很开心,像孩子一样。”
一旁的朱爷爷接过话茬,“种花送花,属于自己快乐,人家也快乐的事。很纯粹,没有其他高大上的想法。”
在朱忠德看来,自己现在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不少,除了心态年轻,也和养花的爱好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养花属于轻微的体力劳动,搬花盆需要体力,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此外,我的父母、姥姥和丈母娘都是百岁老人。我有着长寿基因。”
最近几年,朱爷爷还迷上了延迟摄影。自认为技术高超的他给记者发来了许多昙花和仙人球花开花的作品。“通常,昙花从开到谢就两三个小时,等候时间不长。你看,我又学会一项新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还能防老年痴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剪辑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