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送别深潜者,更待后来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今天,人们依依送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悼念仪式现场,有一名14岁的河南少年奔袭千里赶到武汉,就是为了送黄旭华爷爷最后一程。少年说要“努力学习,争取长大后和黄院士一样,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代国之脊梁的精神,就在这样激荡人心的感召之下,不断传承和接续。
黄旭华的离去如此令人不舍,正是因为他的精神里既有报效国家的豪迈,也有对儿女情长的深远,他无疑是诠释“家国情怀”的典范之一。
黄旭华胸怀“国之大者”,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定在一起。也就在和那位赶来送别的河南少年差不多的年纪,黄旭华和同学们为了找一片读书的宁静之地,翻山越岭四天,所到之处尽是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让黄旭华感慨:“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偌大的国家,竟容不下一张书桌!”从此以后,学航空、学造船,成为了黄旭华的理想,他立志要科学救国。而在这之前,黄旭华的理想一直是当一名医生。
黄旭华淡泊名利,为国家默默奉献了一生。科学救国的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黄旭华主导研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是国家的绝密项目,为此,他30年隐姓埋名,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进行科技攻关,最终为国家造出重器。也就在这30年中,黄旭华为了保守机密,始终向父母隐瞒自己的工作,甚至淡化了与家人的联系。这“家国抉择”之间的内心煎熬,恐怕也只有黄旭华自己能够体会。在暮年的每一个冬季,黄旭华都会戴上母亲留下的一条围巾,以此弥补自己为国奉献而对家人留下的亏欠。
在今天黄旭华的悼念仪式上,有一束献花的落款令人泪目:“黄总师一路走好,核潜艇36棵青松敬。”献花者是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被誉为“36棵青松”。他们和黄老一样隐姓埋名,一起经历核潜艇试航试验的生死考验。每次出航前,他们都会写下遗书,因为出航就有可能回不来。其实,黄旭华也曾经与这些试航员一起战斗。他主导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他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出海下水,战斗在第一线。而当中国的核潜艇不断突破深潜极限时,黄旭华和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国之脊梁的精神不是空洞的,这精神拒绝唱高调,这精神就是如此切实、有温度,而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黄旭华离世之后,一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设计师的合影照片在网上流传,左边三位都已去世,而随着站在最右边的黄旭华的离开,这张照片已完全变成了灰色。“孩子们,我们走了,接力棒交给你们了。”网友们为图片所配的文字,其实也在表达青年一代的铮铮誓言:国之脊梁的精神不灭,将在后辈们前赴后继的接续奋斗中永存。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