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喜乐过元宵,留学生体验温情中国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元宵至,人间灯火映团圆。今天是元宵节,各大高校也营造起暖心的元宵氛围。
在复旦食堂,吃一分钱汤圆、猜灯谜,喜乐过元宵正在上演。元宵节当日,复旦大学的四校区食堂都为大家准备了各类美味汤圆,师生员工早、午、晚餐时段只要凭卡消费一分钱就可品尝。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食堂也特别为留校师生点亮“家味灯火”——值班餐厅温情守候,奉上传统黑芝麻汤圆与暖身牛肉水饺,让异乡的月光也浸满香甜,用中医药人的温度治愈同学们的思乡胃。
食堂介绍,传统黑芝麻汤圆传承古法馅,芝麻香裹,挟出“食鉴本草”的智慧。暖身牛肉水饺则用温补牛肉馅,在驱寒暖中,咬出“家之元气”的温馨。
汤圆黏黏,情谊绵绵;花灯闪闪,好运连连。元宵赏灯是一直以来的年俗。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了灯会盛景;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道尽灯火辉煌之美。明清延续此俗,灯彩绚烂,舞龙喧腾。如今,元宵灯会仍是团圆与喜庆的象征,传承千年,灯火依旧,人间共此时。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联合徐汇凌云街道社区学校,推出博物馆里的元宵节,开展应景的“非遗纸艺手工灯”制作活动。这款小小的手工灯,曾连续三年登上进博会的舞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方面介绍,手工灯的灯面,采用贵州非遗项目——皮纸制作技艺纯手工造纸制作而成,灯面安装采用传统的裱糊技术。而灯面图案,则是以交大标志性建筑元素为创作源泉,与千年古法纸艺交相辉映,灯影摇曳,流光溢彩,煞是好看。拿着自己做的手工灯,也仿佛对元宵的意涵更多了一份文化的认同。
在这个充满温馨与浪漫的传统节日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官微君则精心筹备了一场线上元宵活动,让师生无论身处何方都能通过屏幕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共度元宵佳节。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既有趣又能增长知识。在这次线上活动中,学校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灯谜涵盖了历史、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从古老的诗词典故到现代的流行文化,每一个灯谜都像是一把钥匙等待着大家去解开背后的奥秘。
>>>他乡即故乡
上财商学院留学生这样过元宵
在中国过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今年春节,上财商学院的几位留学生放弃了归乡的旅程,选择在中国度过春节与元宵节,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让我们听听他们在异国他乡度过的这个充满欢乐与温情的中国年故事。
“我在哈尔滨过中国年”
刘花楸 2024级国际商务留学生(俄罗斯)
今年春节我没回国,选择留在中国过了一个超棒的农历新年和元宵节。说实话,这体验真的太赞了!元宵节午餐,我简直被一桌子的中国菜给惊艳到了,饺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还有一大堆我叫不上名字但超级好吃的佳肴。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哈尔滨吃的那口正宗的锅包肉,外皮酥脆,里面肉质鲜嫩多汁,简直是味蕾的盛宴!
除了吃,我还体验了好多中国的冰雪项目。哈尔滨的冬天简直就是冰雪天堂,我玩了冰滑梯,那个速度,那个刺激,简直让人心跳加速!还有那个冰雪摩天轮,坐在上面俯瞰整个冰雪世界,感觉就像是在童话里一样。
虽然没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在中国度过的这个元宵节,却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和欢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好,节日氛围浓厚,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送上最真挚的节日祝福: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也感谢中国朋友们给我的这次难忘经历,我会永远珍藏这段美好的回忆。
“我在上海过中国年”
珍珠 2024级国际商务留学生(蒙古)
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读本科时,我只有17岁。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去国外学习,一切都既兴奋又有趣。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的节日,因为它们有着美丽的历史,中国人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传承总是让我感到惊叹。于是我决定在寒假期间不回家,而是选择在中国旅游。
旅行结束后,我回到上海,正好是元宵节的时节,整个城市都装饰得非常漂亮,尤其是豫园,真的美极了。我的中国朋友们大多数都回家和家人团聚,外国朋友们也都回家度假。当我意识到几乎所有人都和家人团聚时,而我却孤单一人远在异乡,突然感到非常想家。我想回家,但假期离新学期的开始已经很近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理所当然地认为与家人团聚是理所应当的,也明白了这些节日对成千上万家庭团聚、温暖人心的重要意义。于是,在宿舍里,留在中国的几个朋友和我聚在大厅里,和宿舍阿姨一起做了我们的灯笼,装饰了大厅,还买了汤圆吃,天哪,那真是太美味了。
现在我已经长大,正在中国攻读硕士学位,经过这些年的庆祝活动,中国的节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欢所有的庆祝活动,但那一晚和朋友们一起做灯笼、吃汤圆的记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
“我在石家庄过中国年”
李小龙 2023级国际商务留学生(俄罗斯)
我与我最好的朋友Erte及他的家人在中国石家庄一起度过中国新年,是一次真正难忘的经历。作为在中国的外国人,这是我第一次与当地家庭一起庆祝这个传统节日,这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温馨与丰富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夕之夜,我去了Erte家,他的父母热情地欢迎了我。他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既有饺子、年糕这样的经典中国菜肴,也有来自河北的地方特色美食。食物非常美味,我特别喜欢吃他妈妈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味道浓郁,充满了温情。
晚饭后,Erte和我一起在附近散步。街道上挂满了灯笼和节日装饰,人们忙着在门楣上贴春联。新年第一天,埃尔特的家人带我去拜访他们的亲戚。这是一个美好的传统,大家互相祝福,并分发红包。尽管我对一些当地习俗不太熟悉,但Erte的家人耐心地向我解释了一切,让我觉得自己被接纳和珍视。尽管远离家乡,但他们热情的款待让我感到自己仿佛是他们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我会永远珍惜这次经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