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江南”系列讲座启动,张军讲述“情韵昆曲,清韵江南”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春天已悄然降临这座城市,而江南的春天最富文化趣意。2月15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昆曲王子”张军在静安区文化馆静剧场向读者讲述了他眼里的“情韵昆曲,清韵江南”。张军的讲座也拉开了“绿意江南”系列讲座的序幕。这也是上海今年普及和发展江南文化的又一举措。
“绿意江南”系列讲座由静安区文旅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市机电工会联合主办,静安区图书馆与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承办,静安区文化馆协办。在主办方看来,春意和江南是最好的组合。从烟雨蒙蒙的水乡小镇,到精致典雅的古典园林;从缠绵悱恻的评弹艺术,到韵味悠长的昆曲唱腔,江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江南文化功不可没。
对于这一点,张军是深有体会的。他告诉读者,像昆曲这样的艺术也只能诞生在绿意的江南。昆曲“水磨调”的婉转悠长,与江南水网密布的柔美地貌形成声景呼应。如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流水潺潺,直接影响了昆曲唱腔的“一波三折”美学。而江南的文人佳作,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直接滋养了像《牡丹亭》这样的昆曲经典。而江南精绝的手工艺,如苏绣,直接奠定了昆曲的审美。
张军指出昆曲与江南文化的基因共鸣本质是地域空间、审美范式、社会结构、精神价值的四重同构。他向观众介绍了自己从演绎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原创新剧《春江花月夜》,在创新突破的路上作出了诸多探索。他还现场演绎了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中的精彩片段,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昆曲的“情”与“美”。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大家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体验了有温度、有味道、有意思的昆曲艺术。
据悉,今年的“绿意江南”系列讲座共计划举办11讲,邀请众多知名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带领听众领略昆曲的情韵、江南民俗的风情、明清诗词的流派、茶与传统社会的融合、文人园林的美学、江南美食的魅力、古镇的传统与变迁、江南绘画的演变、晚清书院的风尚、蚕桑文化的神话,以及评弹艺术的韵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江南文化、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澜告诉记者:“系列讲座聚焦江南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及发展脉络,期望在新时代背景下汲取智慧力量,推动上海城市更新和精神品格重塑。”启动仪式上,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剑龙代表研究会向静安区图书馆、静安区文化馆赠送了《而立回眸——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丛书。该书于上个月首发,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李宇婷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