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爆炸”,有1/3患者等不到救护车!脑动脉瘤为什么会盯上年轻人?
2025-02-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十年前,不到30岁的阮雨(化名)不幸脑动脉瘤突然破裂,生命岌岌可危。在医生的不懈努力下,她先后接受了三次手术,并在常规治疗后顺利出院。然而,命运的玩笑并未就此停止,在十年后的常规复查中,被发现左侧前交通动脉瘤复发。所幸技术及时,阮雨恢复情况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出院。

在此专家特别提醒,日常生活中年轻人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状的人群,特别是年龄超过35岁、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部专项筛查。

  ◆  颅内“藏”了个不定时“炸弹”  ◆  

这个潜藏在脑动脉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的脑动脉瘤,究竟是什么?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变薄,由于高速血流的持续冲击,形成与血管相连通的囊性扩张。具有自发性破裂的潜在风险。据介绍,其中动脉瘤破裂高分级的病人甚至有1/3都来不及等到救护车!堪称自发性脑出血中最凶险的一种类型。

阮雨又是幸运的,在常规复查中,通过检查发现左侧前交通动脉瘤复发。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宋冬雷教授和主诊专家盖延廷主任为阮雨进行密网支架治疗,将密网支架植入动脉瘤处。手术后,阮雨恢复情况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出院。

“通俗易懂地描述,它就像是脑动脉血管上一个小血泡。这个小血泡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阮雨的动脉瘤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它位于前交通部位,形状奇特,位置深邃,治疗难度极大,而且对于有破裂出血病史的脑动脉瘤,一旦复发再出血的风险也是比较高的。”盖延廷主任表示。

治疗脑动脉瘤有三大“利器”:开颅手术夹闭治疗、介入栓塞手术和密网支架植入手术。开颅夹闭手术是“老前辈”,属于治疗脑动脉瘤的经典招式,但这种方式比较伤筋动骨;介入栓塞治疗是“微创高手”,创伤小,恢复快,效果棒,很多患者都选择这个方法治疗;密网支架治疗也是微创的一种,尤其适用于巨大动脉瘤,多发动脉瘤等特殊类型动脉瘤的治疗。

“每位患者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阮雨的治疗之路,就是根据她的具体情况,经过专业评估,最终选择了最适合她的密网支架治疗。”盖延廷强调,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护理同样关键。

控制血压、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通畅的“出口”、轻柔咳嗽、稳定情绪,这些都是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定期复查,确保动脉瘤彻底治愈,才能让生活回归正轨。

  ◆  专家:早发现,早排“雷”  ◆  

脑动脉瘤为什么会盯上阮雨这样的年轻人?事实上,这样的年轻患者并不在少数。前不久,一名30多岁的白领小张因持续头晕来该院就医,以为是颈椎病犯了,检查同样发现了脑动脉瘤,幸经及时救治,小张的生活没有受到过多影响。

脑动脉瘤可能悄无声息生长,作为脑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血泡,脑动脉瘤通常在未破裂状态下不会引发显著的头痛或眩晕等症状。因此,必须借助专门的脑血管检查手段,如脑血管核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才能实现该疾病的早期发现。

“当动脉瘤体积增大时,可能会对邻近的神经组织产生压迫效应。不同位置的动脉瘤会对不同的神经组织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盖延廷主任提醒,这些症状主要包括头痛或眶周疼痛、视力障碍、眼睑下垂、面部一侧感觉减退以及面神经麻痹等。

专家提醒,作为年轻人来说,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态平和;健康清淡饮食,忌烟酒;注意劳逸结合,尽量不要熬夜,坚持适当体育锻炼等。另外,定期对心脑血管进行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年轻人并不知晓自己是“三高”患者,建议应定期检查心血管是否存在斑块,以及血压、血脂等是否正常,有助于早识别、早发现。

同时,专家建议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状的人群,特别是年龄超过35岁、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部专项筛查。如果有脑溢血家族史的人群,哪怕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可以及早进行脑血管检查。市民们如出现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等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