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到天际,上海“科技出海”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放眼全球,从深海的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到天际间迎风旋转的风机叶片,上海“科技出海”的“含金量”正在不断上升。2月18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走访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时发现,上海企业正在聚焦“出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生态,通过技术输出、全球化布局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加速扩大“出海”产业化规模。
“新海鲨”轮远航中东
推动疏浚产业升级
没有疏浚业,就没有今天的上海港,也就没有今天的上海。
走进浦东新区中交上航局疏浚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驱泥引河龙、海龙号、“新海龙”号、“新海豹”号、航浚“6008”轮的模型。沿着展示轨迹,能看到清末到如今的120年来,上航局改革发展历程和民族疏浚产业振兴之路。
“自主研制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推进国家战略的迫切需求。”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介绍,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领海权益和建设远海岛礁、近海人工岛、临港基地、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的大国重器,其设计制造长期被欧洲垄断和技术封锁。
中国疏浚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一艘名叫“新海鲨”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功不可没。据了解,“新海鲨”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由中交上航局研发投资并联合黄埔文冲、中船708所设计、建造。该船总长149.14米,绞刀功率7800千瓦,最大挖深38米,疏浚能力为6000 立方米/时,最大排距可达15000米,于2021年12月交付使用。总装机功率、最大绞刀功率、最大挖深等性能指标均超亚洲现役绞吸式挖泥船。
“新海鲨”轮首站出海“一带一路”中东地区,开展阿布扎比人工岛吹填项目,与世界同系列先进船舶同台竞技实现高效率,预计该船舶年产值在3亿元左右。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离不开科技硬实力。值得一提的是,“新海鲨”轮将人工智能AI技术在高端装备等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全过程全场景的深度融合应用,成功构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发、制造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从关键设备到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我国疏浚技术研发、装备产业和应用体系的跨越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从“引进消化-国轮国造-科技出海-产业升级”的跨越发展。
“新海鲨”轮的首战告捷不仅是中交上海航道局的胜利,更是中国疏浚行业科技出口和产业升级的缩影,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企业的出海征程漫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近两年,上航局顺利完成亚洲最大功率绞吸挖泥船“新海鲨”轮、15000方舱容等级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2艘国内最先进的环保多功能铺排船“交通建设九号”“交通建设十号”建造与试航,配备了国内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系统,同时布局25000方和30000方舱容等级耙吸挖泥船建造计划,实现超大舱容疏浚船舶设计关键技术。
中国风电“展翼”全球
创新“竞合模式”
在内部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现状,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关键要提升能力。
上海电气产业出海很早,作为上海电气新能源板块的“排头兵”,电气风电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基础,积极拓展风电装备在不同国别和场景的应用,在克罗地亚的156MW项目是当前巴尔干地区运行最大的陆上风电项目,在韩国市场创新商业模式,获得韩国海上风电项目订单,在越南、印尼等市场取得风电项目的突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电气风电在2024年海外项目中标量超1GW,涉及欧亚、东南亚、韩国等区域和国家,电气风电在摸索过程中,从传统产业出海的经验中汲取了宝贵的启示。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向楠表示,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包括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适配的营销和商业模式、高质量的项目履约等软硬实力,是中国风电走向海外市场必须修炼好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三项国际化特别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国际化思维模式,中国风电“走出去”之后,从产品路线到供应链的布局、市场营销、服务能力,整个体系要从全球的维度来思考,因地制宜地布局;其次是全球化的组织文化体系,需要足够了解各国的文化,制定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以及组织、人才的安排,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管理能力,吸纳国际化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后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深入落地。中国风电企业需要规避惯性思维,要让自身所提供的服务与国际客户的需求、痛点充分匹配。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果建立起来,企业的能力、产业的能级将迎来大跃升,我们才能真正地引领全球风电行业。”刘向楠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经信委了解到,上海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和用好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攻关、创新产品目录、投补联动、校企联合创新等机制,全面激活创新技术“出海”,离岸创新,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