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剑桥大学硕士毕业后,00后女孩当上了上海动物园饲养员
2025-02-1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去年从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00后女孩马雅来上海动物园应聘,成为了一名饲养员。如今,每一天,她都需要与8个种类64头动物打交道,对此,她乐在其中。

  == 一年里已经轮换了三种动物展区 ==  

在上海动物园食草区后场见到马雅时,她正在准备今日岩羊的“下午茶”,熟练地倒上它们爱吃的饲料,搅拌一下,她推着车就往食草区走去。

耳边夹着两个耳夹,画着细细的眼线,眼前这个25岁的女孩,笑起来很可爱。“我就喜欢可爱的东西。”她笑着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出生在南京的她最常去的就是南京红山动物园。“基本上每年可能都会去一两次。”

马雅最喜欢的是豹子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因为特别帅。现在她的新宠是猞狸。“我觉得它的眼神很有灵魂,跟它对视就好像有种在灵魂交流的感觉,而且它本身就长得很可爱嘛。”

来到上海动物园一年,马雅在食肉队、灵长队和食草队都待过了,每在一个队组里都会轮三四个岗位,接触过的动物已经可以扳着手指头数一数了。当上了饲养员,近距离与这些动物们交流,眼中的动物们更有“七情六欲”,更真实了。

在食肉区有她喜欢的豹子,每一次她走近了,都会猛地往笼门上一扑,总能把马雅吓一跳。在食草区最先养的是大象,本来以为很温顺,师傅却告诉她一定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怕它的鼻子伸得很长会卷到你,它的鼻子可有力了。”

最先熟悉的则是一只塔尔羊,因为一直在做训练,所以相对其他食草动物来说没那么敏感胆小。“每次走近它,它都有点好奇,会睁着大眼睛看看你,可萌了。”最温馨的是喂食海狮时,慢慢熟悉的小海狮会越来越亲热,让马雅小小感动了一下。

  == 曾是大象班组唯一的女生 ==  

说到喜爱的动物们,马雅总是乐呵呵的。但真的走进笼舍,每天照料它们的起居,吃喝拉撒样样都要管,可没那么轻松快活。

即使是在食草动物区的后场,也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气味。工作日里,马雅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都要在这里忙碌。

早上上班第一件事,是确认动物们是否健康。马雅如今和同事们一起饲养梅花鹿、豚鹿、岩羊等64头动物,有8个种类。“上午下午各要巡视一次展区,上午的巡视主要是观察动物们是否健康,有没有异常行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放过,有时候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反映出动物的身体健康状况。下午的巡视则是针对性服务,关注单独的病号,和兽医沟通。也要看看展区有没有游客投喂情况。”

食草区的动物粪便味道没那么重,但量却很大,打扫工作常常需要3个人一起,要花2个小时。给动物们喂食也是作为饲养员的一项主要工作。“食草动物一天两顿,秋冬季的食物相对简单些,主要是干草和颗粒饲料,春夏季的食物会丰富一些,有青草、新鲜树叶和果蔬等,喂食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

以前都是坐在办公室里与人打交道,如今在动物园里与动物打交道,马雅说每天都有新的挑战。这份挑战既有体力上的,比如看上去简单的冲粪便,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根本冲不走。而喂食像大象这样的大家伙,每天需要运送很多草料,光是要把装满草料的桶送进它的口中,都需要有点力气。

“当时我是我们班组里唯一的女性。”她颇有些自豪地说。经过这一年的锻炼,马雅觉得自己都变得更健康了,“以前坐得多,腰不太好,现在的运动量正好,我业余时间还会再做些运动,让自己变得更强壮一点。”

  == 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挑战也充满期待 ==  

觉得是挑战,但从不是负担。或许一切都源于喜爱。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马雅到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留学,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完成了本科学习。“选生物相关的专业就是因为我从小对动物感兴趣,但还是觉得离动物比较远,所以研究生在剑桥学的就是兽医学。”马雅告诉记者,她主要研究的狗骨肉瘤也是人体的一种疾病,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的癌症。“整体方向还是偏科研,更注重理论。我还是想能更近地接触到动物。”

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她曾在南京的一家生物企业工作过几个月。而当看到上海动物园的招聘启事后,她没有犹豫就来了。“网上有人会说是不是事业编制的吸引力,实话说我真没考虑这点,工作的稳定不是一个我特别会考量的点,我会看薪资待遇,但最主要还是要我自己喜欢,我愿意做这份工作。”

这一年多时间,马雅觉得每一天自己都有所成长。“我的学历是高一点,但其实很多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动物,你无法预估它们的行为。”马雅还记得,有一回,一头刚出生的大羚牛宝宝不小心掉入水中,身体一下子就很虚弱,一开始,她还想着能否用兽医学的知识去救助一下宝宝,经验丰富的老饲养员说,“给它开油汀暖暖身体就好了”,果然,开了半天油汀,宝宝就缓了过来。

让她记忆犹新的还有一头小海狮产生应激反应,十多天都不怎么愿意吃饭的情况。“当时,我们需要打扫小海狮待的水池,就把它挪到了其他水池,没有想到,它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游客,产生了应激反应,后来连续十多天都不怎么进食,可把我们吓坏了。”马雅说,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让她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天都充满期待。今年春节,马雅还第一次留守在了上海,没有回家过年。

  == 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以喜好为职业 ==  

在马雅现在的带教师傅,食草区饲养员、44岁的谢逸林看来,这个高学历的00后小姑娘很能吃苦。“我也经常碰到一些问题会去问问她的看法,去请教她,很多东西他们年轻一代学得更多更深,而我们主要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马雅在剑桥学到的不少书本上的知识,也在日常中不时会帮助到她。比如对动物种群管理的一些数据分析方法,有时候遇到动物生病时如何合理用药,“这些之前兽医的药理学都会学习到。”

“师傅们也会很好奇我之前学到的知识能不能用得上,然后和我进行一些交流。”年轻的马雅发现,师傅们的很多实践经验,对她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教科书。“可能我有时候提出来的一些建议,他们会考虑得更全面,然后我们大家再一起讨论,这种感觉很好。”

她还记得在对展区丰容设计时,她提出在展区里面增添一些给动物玩耍的轮胎之类,师傅就会考虑到,有一些长角的动物,角或许会被卡在轮胎里,可能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是经验的可贵。”

而在与动物的日常相处中,马雅也对动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你会发现动物是非常神奇的,之前有大学团队来做小熊猫的一个行为实验,给了它一个有洞的盒子,想看它是习惯用左手还是右手去掏,没想到小熊猫想都没想直接头就钻进去了,把东西叼了出来再用手抓着吃。”这种人类无法预测的动物的野性,是马雅希望能进一步加以研究和保护的。

她还希望继续对动物营养学,疾病治疗等进行系统研究。“我也考虑再学一些兽医方面的技能,之前主要偏理论,现在可以有充分的条件进行临床锻炼了。”

记者了解到,除了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马雅,上海动物园近年来有不少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以及国内知名高校、重点专业的毕业生入职,他们都需要在一线饲养岗位轮岗至少半年,之后也会参与到各类动物科研项目中去。

“这两年,报名应聘饲养员的大学毕业生中,知名高校、高学历的明显增多,年轻人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工作。”在上海动物园园长裴恩乐看来,在国家最新的职业名称中,“饲养员”被称为“动物园保育员”,他们的职责不再是打扫笼舍那么简单,还要参与动物保护研究、做科研课题等。上海动物园也将让更多像马雅这样的高学历年轻人,活跃于他们所热爱的这份事业中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