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多所高校上线满血版DeepSeek
2025-02-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在上海,多所高校在春季新学期伊始官宣上线满血版DeepSeek,这让更多还没享受这一超级福利的外校学生纷纷在评论区表示“眼红”。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这不仅是高校在赶时髦,更是在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 交大满血版DeepSeek来了 //  

2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迎来了春季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当日,上海交大官方发布消息,推出国内高校首个全国产化、“R1+V3”全系列本地部署的满血版DeepSeek 671B。据悉,这条官宣微信当日就突破了百万阅读量。

上海交大介绍,这是上海交大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华为公司技术攻关,基于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的昇腾平台部署,提供交大人专享的千亿级大模型服务,开箱即用、数据不离校,将进一步提升智慧化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简单来理解,DeepSeek R1和V3,一个更偏数理,一个偏文学语言,而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和直接接入也有些不同。若直接用DeepSeek接入,连接的服务还是由DeepSeek提供的,服务器等在校外。而在本地部署的情况下,服务器等都在校内网里,网络质量更稳定。更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上传一些偏敏感的数据或做文件处理时,因为数据不离校,数据安全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交大介绍,目前该系统还在内测阶段,不日向全校开放后,上海交大师生可在平台进行问答。此外,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已为上海交大AI应用平台提供新一代大模型底座,升级了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抽象代数、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的数学深度推理AI学习工具,不仅回答准确率更高,还可给出解题思路指导和引导式问题,锻炼分析和推导能力,更多学科课程的AI教学应用将得到升级。而基于DeepSeek代码理解和深度分析能力,AI应用平台编程助手、论文速读、英文写作指导等应用辅助科研和学习的效果也将显著提升,为师生打造更多强有力的AI助手。

上海交大农艺与种业方向硕士三年级的高洁和周围的同学们都对Deepseek高校版的推出感到非常兴奋,并在上线后第一时间使用了它。“在使用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回答准确率更高,并且解题思路流畅清晰,分析过程也很有逻辑性,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体验。同学们都认为,Deepseek高校版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工具,更是一个全方位的学术支持平台,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创新,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她说。

  // ECNU大模型同日接入 //  

同日,华东师范大学也宣布,ECNU大模型接入DeepSeek。勾选“深度思考”模式,即可进入满血版DeepSeek R1模型,支持全体师生使用。ECNU大模型平台还提供了许多其他实用功能,免费的API调用令牌、强大的科研助手、AI联网搜索、新闻摘要生成、文生图、文档对话、图片理解等一应俱全。

“我们都在第一时间兴致勃勃地去试了试。我印象很深的是,早在上学期,在和老师交流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细节时,老师就强调,要多和AI交流,善用人工智能。这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提到未来教育的方向也不可忽视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定要多学习多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21级公费师范生马芮索菲娅这样告诉记者。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办公室主任刘志鹏介绍,其实,华东师范大学在2023年底就启动了“数智跃升”计划,系统布局并积极实践“AI在华师大”。作为学校AI基座的ECNU大模型平台,由学校自主研发,上线近一年来持续迭代,核心能力和智能体应用不断拓展。春节期间,DeepSeek R1模型横空出世,学校技术团队第一时间跟进、吸纳融合,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即上线了基于DeepSeek R1模型的“深度思考”功能。这一功能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免申请,不限流,不限量,为师生探索应用提供广泛、快速的支撑。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AI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融合,探索AI多方位融入教学、教育评价数智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刘志鹏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和发展方向,高校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不仅要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育人、科研及治理效能,更要培养能够掌握、创新并超越AI的新一代人才。

当下,华东师大正全力布局推进“AI for Education”战略,以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为策略,以提升提问能力和评价多样性为切入口,推动AI再造学科专业生态,构建卓越育人学科专业体系。通过AI基础学科、核心学科及应用场景的建设,主动服务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探索产教融合,以AI引擎驱动办学格局战略性升级。

  // 上海师范大学也有动作 //  

由上海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和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联合打造的国内首个教育行业算力服务平台——上海教育智算服务平台也在春季学期伊始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这一突破性融合,为破解“算力供给难、数据治理难、实践渗透难”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主任王龚说,在课堂教学场景中,将学习智能体融入课堂可开展多元创新实践。智能体借助数据智慧,能够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为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促进课堂互动模式的革新。于课外,智能体可极大地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支撑体系,实现学习资源的便捷获取、学习过程的专业辅导以及练习题的无限制供给。另外,AI在赋能教育科研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我们建议,在运用大语言模型工具时,还需审慎设计,防止学生产生认知惰性。同时,要高度重视人机隔离及安全伦理等问题,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王龚说。

目前,这一平台已分别在万航渡路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启动首批试点,并将稳步推进在全市中小学的试用推广,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团队的合作,共同构建教育垂直模型训练,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学习方式变革、师生素养培养等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变革。

  // 二工大+DeepSeek大模型上线 //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多个学科的深度融合,并响应广大师生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的迫切需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信息技术中心,在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成功部署DeepSeek R1大模型。全校师生在校内可通过访问平台网站获取相关资源与支持。

此次DeepSeek大模型的部署,支持全校师生全天候访问,有助于推进个性化本地数据服务,提升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服务能力。这一进展不仅能助力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将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场景化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厚技智算协同创新平台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综合性科研平台,集成了高性能GPU和CPU算力系统、并行存储技术、可视化交互系统及跨学科软件支撑基础,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平台以高算力大模型计算为核心,结合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效的数据存储能力,基本能满足多学科交叉研究对计算性能与数据存储的高要求。

学校希望,师生能合理有效利用本地大模型作为学习和科研的辅助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克服对于大模型的依赖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