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隆携手柳爱莎,奏响上交蛇年第一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上海交响乐团与观众见上了蛇年“第一面”。2月22日晚,上交音乐总监余隆联袂去年亮相左岸音乐节的年轻小提琴家柳爱莎,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共同演绎了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奏响了上交新音乐季在蛇年的第一声。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德奥浪漫主义早期音乐传统的典范之作。古典协奏曲大多强调独奏的炫技,乐队常处于陪衬地位,而这首协奏曲则具有很强的交响性,乐队的分量颇重。
“开始接触这首作品大约是7岁的时候,迄今它已经成为我最常演奏且得心应手的曲目之一。”作为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与伊丽莎白皇后比赛最年轻的获奖者,出生在美国、之后在比利时、德国和英国接受教育的韩裔演奏家柳爱莎说,“当然,长大的过程中多了很多人生阅历,现在演绎同一部作品与小时候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现在的她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任教,也是Z.E.N.三重奏的成员,演出曲目囊括了现代新作与经典传统。“我不会设定要成为怎样的音乐家,只是忠于自己。”如她所说,在音乐道路上自由行走的同时,也于代际更迭中承续艺术的精神。
柳爱莎与余隆在数年前相识于摩纳哥,2024年9月,两人在伦敦卡多根音乐厅,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乐季开幕音乐会上一同献演伯恩斯坦所作的《小夜曲》,也一起录了专辑。“在如何处理音乐方面,他总是能够给予我指引。继去年的合作之后,这次来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跟他所带领的上交同台,算是来到了他的‘家’。”
谈及首次合作的上海交响乐团,感叹乐团已经有146年历史的同时,柳爱莎在排练后给出的形容词是“energetic(充满活力)”。对于自己的独奏部分,比起一些技术难题,她更希望从音乐的角度“真诚”对待这部特色鲜明的作品:第一乐章中有小提琴与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对话,第二乐章浪漫的长线条旋律如歌般吟唱,最后乐曲在充满舞蹈性的欢快气氛中结束。柳爱莎将三个乐章当作情绪渐变的一个轮回,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进行诠释,赋予了这部规模并不大的作品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与层次性。
这场音乐会的下半场,上交上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这是作曲家第一部交响曲惨遭失败后“十年磨一剑”的“翻身之作”,首演后大获成功,直至今日仍是古典乐坛演出的热门曲目。作品共分四个乐章,架构宏大,旋律动听,情绪包罗万象,最终走向热烈欢腾的尾声。整部作品基调明亮而有力,就像拉赫玛尼诺夫本人通过它所经历的“涅槃重生”,酣畅行进的旋律也足以振奋听者的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