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国考古新发现揭开“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
2025-02-23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正在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揭晓。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仙居县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安徽淮南市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江西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6个项目入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此次入选的6大考古发现,其存在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有旧石器时代的,也有新石器时代的,有春秋战国的,也有元明清时代的。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就在这些不断的考古发现中越来越清晰。专家表示,这些重大考古发现其实就是打开封存的“时间胶囊”,提升历史画面的“分辨率”,让国民领略着“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感受着民族凝聚力、文化自豪感。

专家介绍,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发现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拥有中国长白山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年代最早、最清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在遗址核心区累计发掘270平方米,揭露出9个文化层,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2万余件。

下汤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聚落要素最为完备、结构最为清晰的定居村落之一,为研究我国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样本。该遗址贯穿新石器时代的始终,初步呈现了万年下汤远古村落的图景。万年前浙江古村落什么样?考古揭露出上山文化时期壕沟1条、人工堆筑的土台10多座、器物坑50余个、房址5座、高等级墓葬3座、食物加工场所1处、红烧土“广场”遗迹1处等遗迹。

对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聚落的发掘,让马家窑文化变得更加清晰起来。记者了解到,马家窑文化因对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的发掘而得名。距今5400年到4800年。寺洼遗址同样是位于临洮县。此次发掘首次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半山类型房址内葬人的现象也属首次发现。半山类型大型聚落的发现,对探讨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尤其是一些重要生业技术如冶金,以及绵羊、黄牛、麦类作物等在国内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宝鸡市周原遗址发现王家嘴先周文化大型夯土建筑群,以及西周时期宫城、小城、大城三重城墙。考古发掘显示,大城面积520万平方米,建于西周晚期,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周时期城址。小城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判断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废弃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宫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宫城南墙外壕沟下层出土了200余片卜甲与卜骨,其中有字甲骨30片,初步辨识出刻辞180字,内容有“王呼並召叔爯思来。既,不来”“壬子王其兽”等。这是西周甲骨文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武王墩战国晚期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始于2020年。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考古人员确认该墓为一座大型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由封土、墓道、墓圹、椁室(棺室、边室)组成。考古发现,墓室土坑近正方形,边长约23米,中部由长条形枋木垒砌“亞”字形木椁室,棺室东西南北分列8个边室。椁木上发现有墨书文字,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先秦墨书文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规模大、等级高、结构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综合分析,初步判断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熊元。

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揭示了景德镇因瓷器生产而形成的基因密码。御窑厂遗址、落马桥遗址和观音阁窑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明清两代御窑厂的历史变迁和南宋至近代镇区民窑的发展脉络。原料来源产区和燃料来源产区是景德镇地区此类遗存首次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其中高岭瓷土矿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三期与瓷土开采加工相关的实物遗存,分别为清代中期以前的矿脉、清代中晚期的大量尾砂以及晚清至民国的淘洗池等加工遗迹,证明该地高岭土开采在清代已成规模,并形成了产业集群。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