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乙版《雷雨》大剧院热演,90年后回看中国话剧开山之作的破与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视频(剧照除外)
2月21日至23日,由著名导演李六乙执导的话剧《雷雨》在上海大剧院精彩上演,这部作品由香港艺术节委约,中国大师级戏剧导演李六乙再度携手香港金像奖美术指导张叔平,与胡军、卢芳、李红、苗驰、李小萌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一同向曹禺以及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致敬。在破与立之中,见证如何让戏剧回归戏剧,人回到人,呈现曹禺笔下“郁热”与“哀静”的精神疆域。
据悉,这是曹禺《雷雨》剧本发表90年后中国的最新一版,此次迎来上海首演。主创向记者透露,该版增加了曹禺先生原本的序幕和尾声,其中有不少剧本中原汁原味的台词也是首次呈现。90年来,这是观众看似陌生,却非常接近原作的一次全新呈现。如何诠释经典,以新意破题名作,找到《雷雨》与当代观众的共鸣也成为该版《雷雨》主创的思考。
◇ 陌生却忠于原作,舞台之上展开全新的冒险 ◇
《雷雨》问世于1934年,在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发表。时年23岁的曹禺,将大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聚焦在一个大家庭的荒诞关系当中,写出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引起千万观众的共鸣。《雷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石,引入教科书。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之作,《雷雨》诞生90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中国话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此次2025李六乙版《雷雨》,依据曹禺1936年发表的单行本排演,回到曹禺,回到文学,回到戏剧本身,既有新意,也原汁原味复刻经典,更是一次对戏剧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能够排演《雷雨》,让这部话剧再次绽放舞台魅力,是导演李六乙多年的心愿。他说:“心心念念想排《雷雨》有好多年了,有幸导演了曹禺先生所有的代表作,此次很高兴带着《雷雨》与上海的观众见面。”
主创透露,该版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还为舞台创作注入了新的表演理念和美学形态,希望为观众呈现一个既熟悉又全新的《雷雨》。曹禺先生曾在《雷雨》序中提到:“所以我不在这里讨论‘序幕’和‘尾声’能否存留,能与不能总要看有否一位了解的导演精巧地搬到台上。这是个冒险的尝试,需要导演的聪明来帮忙。”
此版的新意在于,导演李六乙恢复了原作中的序幕和尾声部分,并找回了很多过往演出中被删掉的台词,不仅让观众更加全面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也让他们感受到曹禺先生原作中的深刻思想和文学性。
演出前,饰演蘩漪的卢芳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次增加剧本的序幕和尾声其实太重要了。“你会发现,有了序幕和尾声,和现行排演的诸多《雷雨》相比,原剧本其实并没有那么激烈的戏剧冲突性,它是一首叙事诗,会有很深的浪漫主义情怀在里头。这一版更想展现的是在故事性之上关于人性的讨论。这些讨论放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甚至说,永远不过时,是全人类的命题。”
◇ 既克制又安静,表演之上挖掘人性的多面 ◇
在舞台设计方面,张叔平采用了简约而富有深意的风格,以蓝色作为全舞台的主基调配色。“蓝色像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过去。旋转的楼梯,上上落落永无止境。模糊不清被一层脆弱的薄膜包裹着各种的纠缠与震撼……”灯光设计依然由资深灯光设计师邓文完成,更是为剧情的舞台呈现增色不少。幽蓝的光笼罩着整个舞台和场上人物,显得压抑而神秘。随着剧情的推进,灯光和音效的巧妙配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周公馆之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深邃。
此次主演团队同样集结了超强阵容,北京人艺实力派演员胡军饰演周朴园,北京人艺演员、中国不可多得的大青衣卢芳饰演蘩漪,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李红饰演鲁侍萍,北京人艺代表青年演员苗驰饰演周萍、李小萌饰演四凤。
胡军饰演的周朴园,以其沉稳内敛的表演风格,将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将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得入木三分。胡军希望:“丢掉故事,跳出人物,展现一个孤独的、贫穷的、挣扎的周朴园,他有很丰富的多面性,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刻板形象。”卢芳饰演的周蘩漪,则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戏剧张力,让观众们为之动容。“对于蘩漪,她仿佛是我一个很熟的朋友……我愿用我的心、我的灵魂去呈现最极端最矛盾的蘩漪,我不会刻意去借鉴别人,我想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演观去呈现她。”
四凤的扮演者青年演员李小萌认为,即使放到90年以后,演出《雷雨》的体验依然太过瘾了。“因为是经典,它特别具有空间去挖掘。我们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鲜活的诠释和态度解读。正如曹禺先生所说,他更希望观众看完戏以后,是带着平和与安静走出剧场的,这一版的表现其实更为克制和安静。”
面对这种创新表达,是否会被拿来与北京人艺经典版《雷雨》做比较,胡军说:“在排演伊始,我们的表演状态还是挺拧巴和纠结的,做过很多种尝试。北京人艺第一版《雷雨》已经是创作的天花板,现有的诸多版本《雷雨》几乎都以那一版为参照系。李六乙导演的《雷雨》,可能对当下的观众来说,也会有纠结,不习惯,会比较。不论从舞台假定性还是解构方式上,这一版很多方面打破了观众已有的认知和观演习惯。我们没有想灌输给观众什么,还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可能角色只有和观众互动之后才会完成。这部戏依然有很多可能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图、视频(剧照除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