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带来“挑战”?专家:不应因噎废食
2025-02-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规则是人定的。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有必要制定规则,能拔插头就行,保留最后一个权利就行。”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陈吉栋2月23日做客行知读书会时对读者说。

此次讲座是行知读书会蛇年的第一场讲座。刚刚过去的这个新春,现象级人工智能产品DeepSeek火遍全球,与《哪吒2》一起“闹春”。陈吉栋对读者介绍说,DeepSeek最引人瞩目的亮点就是凭借创新的模型架构和极低的训练成本(仅为OpenAI的十分之一),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其开源策略更是加速了AI技术的普及与应用。“DeepSeek改变了‘力量出奇迹’的规律,映射出本土创新在‘芯片卡脖子’背景下的突围智慧。”

陈吉栋是做人工智能研究的,他对人工智能的历史了然于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其实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今天的成果来得多不容易。”陈吉栋说,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融合,例如结合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实现更强大的智能系统。

从图灵测试,到达特茅斯会议,再到Transformer架构问世,陈吉栋以生动的案例串联起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揭示技术演进背后的逻辑,并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之父”杨立昆、“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AI教母”李飞飞等重要人物。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在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算法黑箱、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甚至高校在评判学生论文时也如临大敌。陈吉栋表示,现在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接入到DeepSeek,同济大学法学院发了通知,所有学生作文和作业全部接入,全得查重,现在一旦发现论文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就直接不及格。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陈吉栋的态度是不能因噎废食。有读者提问,很多科学家提出,稍微抑制一些人工智能发展,很多人说以后会不会跟机器人产生冲突,对立打仗,未来会有这样的战争吗?陈吉栋表示,所有法律的调整,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要综合人工智能的优缺点,来制定法律规则。“我相信,人工智能总有一天可以超过人类。”陈吉栋说,“我的想法只要人能控制能源,能拔插头就行了,保证最后一个权利就行了。”他同时表示,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训练应该讲究“对齐”,“你训练的时候就要多投喂个人的价值观,个人的道德,这对后面的共处有好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