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劳动教育是好事,但做法不能单凭长官意志
2025-02-26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日前,有学生向平台爆料,称其中学解雇了多数清洁工,安排学生打扫校园。对此既有人叫好,认为能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可也有人觉得校方用学生替代清洁工,“承包”校园卫生,有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使用之嫌。

平心而论,校方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打扫校园,培养其劳动意识和爱护环境的习惯,符合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也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事实上,当此举引发争议,校方也是从这个角度向媒体解释的。学校工作人员还表示,此举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校方精心设计的“校本课程”。换言之,这是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属于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不过观察“开课”的全过程,再结合学生反馈,学校确实有做得不够周到的地方。校方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具体做法欠妥。

首先是时间安排不合理。爆料学生称,校方要求学生每天早起参与打扫。另据媒体披露的该校学生卫生打扫方案,周六日也安排学生打扫校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其次,范围安排不合理。各班负责本班教室卫生没问题,应届班轮流打扫教学楼的公共区域也说得过去,但连教师办公室的垃圾桶也要学生清理,这就值得商榷了。既然校园是大家的,那为什么只有学生负责打扫呢?我们总说长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而如此安排恐怕有违此道。

何以会出现这样的缺失呢?问题可能出在实施前未经充分调研,实施后又没有及时沟通。争议出现后学校工作人员告诉媒体:“接下来会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大家共同思考,考虑看怎么样安排才合理。”态度是积极的,却也表明校方事先未曾向师生征求意见,在行政意志的主导下就直接推行了。

说到底,这是主体意识不明确所致。教育家、厦门市教育局原副局长任勇曾指出,学校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校方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展开,秉持为师生服务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打扫校园在内的后勤工作同样如此。让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卫生习惯,固然理所应当,但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交往双方互为平等主体,交往才能成立,也才能深入。校园生活也不例外。单靠行政命令并不能真正达成教育者的美好愿景,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考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的自尊、自爱与自信,促进其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值得欣慰的是,该中学已认识到问题,并着手调整。这也给所有正在探索教育变革的学校提了个醒:变革是必要的,但首先要搞清楚,变革是为谁服务的,谁才是变革的主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