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硬科技赛道,“创·在上海”总决赛落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2月26日,瞄准前沿和未来、聚焦硬科技赛道,“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举行。从万余家报名企业和项目中,经过初赛、复赛、预决赛,最终脱颖而出16家硬科技细分赛道优秀科技企业,现场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其中,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小微组一等奖,上海橙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成长组一等奖。
获奖企业深耕前沿填补空白
“想象一下,RNA生物农药就像孙悟空拔下一根毛,变出千军万马精准打击害虫。”站在总决赛的路演舞台上,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唐雪明气定神闲,侃侃而谈。在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里,“RNA杀虫剂应用于田间”榜上有名,而上海的这家科技企业早已深耕于该前沿领域。
“我们在国内率先实现了RNA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规模化生产,并获得全球首个RNA杀菌剂和中国首个RNA杀虫剂的测试登记。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在上海的科研土壤里扎根成长。”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借此摘取总决赛小微组一等奖。
“我们的高端光纤激光器就像六边形战士,能在多个领域高效作战,满足各种‘苛刻’的需求。”获得总决赛成长组二等奖的上海频准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和研发总监董金岩说。从量子研究到半导体制造,上海频准激光精准聚焦行业“痛点”,半导体领域对激光器需求极大,但90%的份额被美国、德国、日本激光器公司牢牢占据。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量子相关应用中需要光子为粒子能级跃迁和转换提供能量,激光系统是量子产业上游核心零部件。面向量子科技前沿,上海频准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端精准激光系统做到了国产替代。面向半导体设备的经济主战场,专攻高制程半导体产业链的光源“卡脖子”难题,为28nm国产光刻机开发5款量产光源,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让国内光源不再受制于人。
专注于打造网络互联芯片的上海云脉芯联科技有限公司是小微企业组二等奖获得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永锋有过做芯片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经历,在上海创业仅四年,就设计研发出了我国首款高性能网络互联芯片,不仅填补了国内算力网络芯片的空白,还实现了量产。
13载吸引7万家科创企业参赛
云脉芯联创业初期,核心团队仅有4人,如今闯出一片天,刘永锋表示,幸好选择了上海。在刘永锋看来,上海有各个专业领域的尖端人才,对科技的投融资也更为活跃。2024年11月,云脉后续项目研发分别获得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上海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的支持。这次参加“创·在上海”总决赛,刘永锋又一次感受到了上海对创新创业的扶持。“赛程期间一对一的创业辅导,让我们这些小微企业也能被资本看到。各种创业训练营,加强了各产业链条企业间的互动。”
“创·在上海”大赛是由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主办,面向全球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的综合性赛事,已连续举办13载。自2012年创设以来,累计吸引超7万家科创企业报名参赛,近920家企业在全国赛中斩获优秀,超过1.7万家优质企业通过大赛获得20亿元创新资金资助,推动创新主体功能不断增强。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一路相伴。”上海立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建利在总决赛分享环节中说,公司在2022年参加大赛并闯入了全国总决赛获得成长组优胜企业。“通过大赛,我们得到了政府、市场、资本的关注,加速了企业的发展。”
据介绍,今年大赛新增“以投代评”模式,近两年获得股权融资的企业可直接晋级复赛。经过大赛磨砺,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创新成果引起了市场和政府的关注并获得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大赛获奖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约247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融资11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融资104亿元。
总决赛上,赛事主办方和复旦管理学院共同启动了“未来之星创始人训练营”,以“赛前-赛中-赛后”为参赛企业免费提供全链条式专业化服务,并提供专业精准的辅导,帮助科技企业探索发展的新路径。总决赛落幕之际,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也已经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呼唤着更多上海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在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