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与雷锋的遇见,她一生学雷锋、讲雷锋、做雷锋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刘晶晶
无论是讲台上还是讲台下,孙桂琴最珍视的或许是“雷锋的学生”这个称呼。从7岁那年第一次见到雷锋到今天,65年的岁月过去了,时间让她的脸上多了些许皱纹、腰也变得佝偻了起来,但谈到她还要为学雷锋事业贡献多少、为红领巾事业奋斗多久时,她笑着回应:“我要让白发与红领巾一起飘扬。”
时间不断变化,曾经雷锋口中的“小桂琴”慢慢变成了人们所熟知的“老雷锋”。但有时出门在外,“老雷锋”也有很多不便之处。令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小雷锋”会及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就这样,“老雷锋”从“小雷锋”的身上又一次学到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在这一刻更加具象化。
在第62个学雷锋日来临之际,身着一身绿军装的她走进了徐汇中学的讲台,为孩子们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雷锋讲堂”。在讲堂结束后,青年报记者找到了孙桂琴,试图从孙桂琴的讲述中厘清一代一代“雷锋”的关系。
用红领巾做一个花环,献给“我的辅导员”雷锋
在孙桂琴的印象中,雷锋叔叔个头不高,每次见到他时,雷锋叔叔身上的军装都十分整洁,走起路来特别精神。不过,这位叔叔似乎有些“爱哭”。
1960年的10月10日,当时还在上二年级的孙桂琴第一次见到校外辅导员雷锋。那天,学校团支部书记将一条红领巾系在雷锋胸前时,他激动得落下眼泪。当时孙桂琴就有些不解,她心想:“戴红领巾是一件多光荣的事呀,这位解放军叔叔为啥还哭鼻子呢?”随后只听雷锋对孩子们说:“几年前我摘下红领巾,今天我又戴上了它,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大朋友了。”
有一次,雷锋带着孙桂琴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上课。雷锋向他们提问:“同学们,你们胸前的红领巾是怎么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哪里来的?”“红领巾是老师发的,幸福生活是父母带给我们的。”一位同学抢着说道。
听完同学的回答,孙桂琴觉得颇有道理。但这时,雷锋却独自走向了毛主席像前,没多久眼眶就湿润了,随后对着孙桂琴说:“小朋友,别的同学都说了,你也说一下。”孙桂琴想了一下,说道:“幸福生活是毛主席带来的。”听到孙桂琴的话后,雷锋继续说:“大家说得都没错,爸爸妈妈给了我们幸福生活。但是如果在旧社会,爸爸妈妈的生活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的父母就是被旧社会的制度所迫害,最终失去生命的。”
1962年8月15日是抚顺市建设小学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按原计划,校外辅导员雷锋是要出席学校开学典礼的。这天,孙桂琴和其他同学一起在路边的马路牙子上眺望着远方,激动地等待雷锋。等了很久,也没见到雷锋的身影,几个小朋友索性跑跑跳跳地来到了雷锋的连队,向其他战士询问:“雷锋叔叔在哪里?”
战士有些哽咽,让他们赶紧去医院,他们有些茫然但还是照做了。来到医院,他们很快来到了抢救室外,在医生开门的一刹那,顺着门缝,孙桂琴看见一个铺着白床单的病床,很快门又关上了。当医生再次出来时,门没有关严,露出了一尺宽的门缝,顺着看进去,躺在里面的雷锋满脸缠着纱布,鼻子耳朵上都堵着带血的棉签,黄色的军装上还有斑斑的血迹……
二十多天后,孙桂琴和其他同学止不住心中对雷锋的思念,孩子们走了二十多里路,来到公墓,看见被鲜花围绕的那一处墓地,她便知道,这应该是雷锋叔叔了。她很想给叔叔留点什么,但翻边裤兜,里面却什么都没有。沮丧之时,她看见了胸前飘扬的红领巾,于是,她把红领巾解了下来,又重新系在花圈上。其他同学看见了,也纷纷解下了胸前的红领巾,又系在花圈上。
就这样,十二条红领巾在花圈上随风吹动。它们代替孩子们诉说着对雷锋的思念。
立志成为雷锋的“小雷锋”
用“长大后,我成为了你”这句话来形容孙桂琴并不为过。虽然雷锋的生命停留在了22岁,但是他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像孙桂琴这样的接力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从“小姐姐”的年纪就开始学雷锋、讲雷锋,讲到自己年过古稀。
16岁的孙桂琴怀揣着带有雷锋温度的红领巾走进农村,成为一名知青。她也学着雷锋的样子,成为了37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成为了孩子们的“大朋友”。17岁,孙桂琴又把红领巾放进背囊,走进了军营,来到了雷锋生前所在的上级机关单位,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身着戎装几十载,孙桂琴的岗位换过很多。战士、班长、医生……穿上了军装,雷锋就不仅是童年的“小桂琴”所熟悉的雷锋叔叔,更像是解放军战士孙桂琴并肩作战的同志。在岗位上,她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要向雷锋同志看齐。
80年代时,孙桂琴记得自己接诊过一位河南的小战士,他被确诊为白血病。得知这个消息时,小战士显得有些消极,他开始绝食,甚至有时还会发脾气、把东西摔在地上。看到这个情况,孙桂琴有些坐不住了,她主动找到了这名小战士,把《雷锋故事》送给他;当他流鼻血时,孙桂琴也会主动帮他擦拭;有时家中做饭,孙桂琴也会多做一些,上班时拿给他吃……
慢慢地,这位小战士的精神状况好了不少,变得不再消极,并开始配合治疗。病情好转后,他主动申请归队继续工作,临走时,他特意找到了孙桂琴,给她敬上一个军礼:“孙医生,你教我学雷锋,教我如何做人,今后我活一天,就要活得有意义。”
出院后,孙桂琴还和这名战士保持着联系。后来,孙桂琴得知这名战士入了党,还荣立三等功。虽然他最终还是去世了,但在临终前,他写信告诉孙桂琴,是孙桂琴让他明白,什么是人生的价值。
让白发和有雷锋温度的红领巾一起飘扬
今年孙桂琴已经72岁了,即便如此,她每年还会坚持去100所学校去宣传雷锋精神。每当有小朋友帮她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收藏好。“去年,我家中已经有2700条红领巾了。一年过去了,红领巾的数量肯定变多了。”孙桂琴向记者说道。
讲课的次数多了,孙桂琴也会惊喜地发现,红领巾不仅出现在了大家胸前,更是在人们心中。她这个“老雷锋”也开始从更多年轻的“小雷锋”那里再次学到了雷锋精神。
出门在外时,孙桂琴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大约十年前,孙桂琴独自前往成都,沉重的行李让她在上下楼梯时显得有些笨拙,甚至还摔了一跤。见此情景,身边有一个小伙子立马过来搀扶,直到把她送上车,小伙子才离开。这位“小雷锋”或许并不知道孙桂琴是雷锋的学生,但他自己的举动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2019年6月的一天,孙桂琴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显得有些“莫名”,因为对方没有说清楚自己是谁,也没有说清楚具体要干什么,只是在确认接电话的人是孙桂琴后,请她于五天后到她家附近的电影院。“对方既然称呼我为孙老师,那应该是我辅导的学生,所以我没有详细询问,也就去了。”孙桂琴说道。
在电影院门口的广场上,有近一百位老人,他们身着白色上衣,胸口还系上了红领巾。看到这一幕,孙桂琴心想:“是不是刚过儿童节,这些老人还有些留恋童年时光?”就这样,孙桂琴边回忆自己童年时光,边朝电影院走去。没想到就在这时,这近一百位老人突然形成了一个方形队列,队列中还走出一男一女,男士手上拿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女士手上捧着一束鲜花,他们朝着孙桂琴走去,一起敬上少先队礼。孙桂琴戴上红领巾后,队列中又走出一位老人,他开口问道:“孙老师,您还记得我是谁吗?”
“你是董老师吗?”孙桂琴思考了一会后说道。“是啊,您看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老了。很多年前您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张五分钱的电影票,请我们看电影,给我们讲述雷锋故事。今天我们想您了,所以约您出来,这一次我们请您看电影,和之前一样,再请您给我们讲一下雷锋故事。”
没过多久,电影院的老板得知此事。老板急匆匆地赶了过来,阻止了老人们的结账。这一天,孙桂琴的眼眶湿润了很多次,无论是曾经辅导过的学生们突然出现,还是电影院老板的举动,这一切都告诉着她: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很多“小雷锋”。
“如果雷锋叔叔今年还在世,他应该85岁了,他或许还会问我:‘小桂琴,你打算为这个事业干多久,为红领巾事业奋斗多久?’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坚定地回答他:‘敬爱的雷锋叔叔,即使我到了垂暮之年,我也会让我的白发和红领巾一起飘扬。’”
青年报·青春上海实习生 张振宇 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