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高校陆续出台AI使用规范,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建议:不妨制定统一的AI工具使用指南
2025-03-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如果说ChatGPT刚出来时,周围的师生们还在讨论要不要用这个工具,随着今年春节前DeepSeek的出炉,短短几个月,它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生活中常态化的工具。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近来最深的感受。

当看到学生们在学习、写论文的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汪小帆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们的与时俱进,忧的是大家是否能守牢一些底线。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的通知,汪小帆在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如制定统一的高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

■ 不同学校出台AI使用规范标准不一致,且只有少数学校制定规范

在参加全国两会前,汪小帆带着问题和身边的老师们交流对人工智能的想法。他发现不仅是教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老师会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讲解编程知识,就连教高等数学的老师,也在尝试如何利用这些工具给学生答疑。

“不同老师对人工智能工具探索的程度不同,这就涉及合理规范使用的问题,到底什么情况下应该禁用这些工具,什么情况下鼓励使用,什么情况下限制使用,目前是众说纷纭。”汪小帆抛出了一个问题,“不仅是不同老师和学生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程度不同,哪怕是不同学校对使用的规范也存在差异。”

眼下,上海一些高校在人工智能使用规范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汪小帆举例说,上海交通大学刚刚发布了《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试行版),希望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规范要求融入“AI+教育教学”改革全生命周期;复旦大学也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等。

但他指出,这些规定都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制定的,并且不同学校要求也不一致,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相关规定。

“上应大的学生主要学理工科,难免要学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即便是文科生也在大量使用这些工具。”汪小帆认为,现在大家主要是担心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如何合理规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目前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完全禁止使用此类工具,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但倘若完全不限制,则不可避免会出现学生用AI代写论文的现象,文科专业在这方面的挑战更大。“如何介于在两个极端间合理合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做好边界管理,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 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

“能否由教育部门出台一个统一的指南?由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时俱进,根据最新技术的迭代,还有高校师生使用过程中的反馈和意见,指南也需及时更新版本。”汪小帆萌发了这样的想法。

事实上,自从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火爆更是极大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安装并使用大模型已经开始成为社会的一种新常态。

“人工智能对高校教育的赋能效果是显著的。”汪小帆举例说,以写论文为例,以前师生写论文第一步是到图书馆一本本查文献,后来是使用搜索引擎,如今有了垂直类大模型,就可以一键搜索,这样师生们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创造性思维上。

但与此同时,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变革,又避免误用、滥用引发的诚信和道德风险,如代写作业和论文、伪造或篡改数据和图表、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违背伦理等,已经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挑战。

在查阅资料时,汪小帆发现,国家层面早在2023年就集中出台了一些有关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文件。

比如国家网信办、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内容合规方面的责任。又如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提出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应在研究方法或附录等相关位置披露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式和细节等。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科研诚信规范手册》也指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不应含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列为成果共同完成人等。

此外,一些单位也开始引入AIGC检测服务系统对论文进行AI生成内容查重检测。“当然也要看到,这种用AI检测AI代写论文的方法毕竟不是治本之策,而且还可能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怪圈。”汪小帆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表论文不是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是初衷。“我们应该轻论文、重答辩,比如未来在答辩的时候让学生开诚布公地介绍,自己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为论文写作服务,给出自己撰写论文的思考推理过程,阐明自己的核心思想。”

“高校师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成为常态,但对规范使用的边界缺乏统一的认识,容易引发无意造成的诚信和道德风险。”汪小帆建议由国家层面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边界。考虑到学生和教师不同的侧重点,建议指南分为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

他还建议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编制案例式培训教材,把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纳入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和教师培训内容,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提供相应课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