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社区的这个“Mini版蕃瓜弄”今天达成100%签约率,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说起静安的蕃瓜弄,可谓是全市闻名。而同样位于静安的常德路695号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却只涉及53户居民,堪称“Mini版蕃瓜弄”。
随着今天静安区江宁路街道举办该项目正式签约仪式,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尚宝宣布,正式签约首日即达成100%的签约率,这意味着,53户居民们即将告别厨卫共用的日子,在两年后收获一套厨卫独用、加装电梯、增设阳台、出行便利的房屋。
“这一次,我是带着满满期待离开上海的!”
“以后有了电梯,我买菜可以多拎两袋菜了!”住在4楼的沈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新房子有阳台、厨卫独用,我住得都有感情了,我们夫妻俩就在这里安度晚年了!”69岁的虞阿姨夫妻俩已经憧憬起了未来的生活。
常德路695弄旧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在居民们眼中,旧房的地段超级好,可谓寸土寸金,小区大门距离地铁也就50多米距离,附近就是商业圈。除了房子太破太旧,生活还是很便利的。
长期以来,居民们呼吁能改善生活条件,如今终于能如愿了。
常德路695号每4户合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沈阿姨吐槽说,大家洗菜、烧菜、吃饭和睡觉都在一个屋子里,甚为不便;虞阿姨则说,以前冬天只能出去洗澡,几家人一起烧饭时,转个身都难。
常德路695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是街道第一个成套工程,2024年9月,工作组进驻,该项目启动征询。伴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江宁路街道“孺子牛精神”的种子早已生长出独特的年轮。工作组中有历经13个旧改基地的“老法师”,也有初涉旧改的年轻孺子牛,居民从“老思想”到“新观念”,从“十分抗拒”到“主动做起邻居工作”,居民们的新居梦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现实。
据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改造在仅有的空间内,让每户居民都能厨卫独用,增加阳台,加装电梯,让居民居住更舒服,出行更便捷。街道诚意满满。
20多年前,老叶离开常德路的家前往美国,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此番为成套改造专程回到常德路老房子,他离开家乡时是2000年左右,当时上海还处在“动迁”阶段,老叶的思想自然停留在那些“老证思想”上,始终认为:“我屏到后面,政府总归会对我放点利益的,屏就行了!”几番交谈下来,工作人员态度坚定:现在无论是老旧住房成套改造,还是旧改征收,都是公开、公正、透明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是一样的。
为了打消老叶的顾虑,工作人员为其郑重承诺:我们的方案永远不会变,不管现在签,还是最后签,都一样!如果其他同等户型的人家过渡费、奖励费比你高,那我们10倍赔偿你差价!最后,老叶彻底放下了心结,爽快地签了字,启程前他说:“这一次,我是带着满满期待离开上海的!”
“老房子有一套老家具,是父亲生前使用的,我想留个念想”
90后居民小徐在常德路695弄出生、长大,直到几年前,他因事业追求,前往尼泊尔开公司,并在那里娶妻生子。长期远离故土的他一开始对于成套改造的政策非常不理解,一轮征询生效后他回到了尼泊尔,工作人员没有放弃他。
两地有时差,小徐忙完工作只有夜间有空,工作人员便与他每晚在微信上相约,从半夜聊到凌晨,好不容易小徐理解了政策,又开始讨价还价谈补偿,工作人员进一步清正其思想,告诉他:“成套改造只是从现有的不成套变为成套,相关费用跟着户型走,没有商量余地。”小徐最终委托其表姐成功签约!
此后,小徐提出:“老房子里还有一套老家具,是父亲生前使用的,我想保留,留个念想,你们能帮帮忙吗?”考虑到其实际情况,工作组调动各方资源,为其妥善保管好这套家具,成套改造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送上温度,让小徐十分感动。
在成套改造工作中,工作人员常常“跨前一步”,为居民忙活“分外事”,为的都是让居民的获得感更高一点。
改造工作启动后,王阿姨家始终不愿签字,工作人员仔细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况,发现户籍中的一对姐弟,是未成年人,还是“困境儿童”,至今仍是帮困对象。一边,工作人员对姐弟俩表达关心,另一边,他们又进一步了解到,姐姐马上就满18周岁了,她不能再享受相关政策了,那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雪上加霜,于是,工作组牵线搭桥,与一直帮助她的爱心企业联系,让该企业继续帮助其弟弟。在这个过程,这个家庭充分感受到了工作组的诚意,从一开始的“狮子大开口”,到渐渐转变,最终签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