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停车难、建设无障碍环境……上海检察系统助力城市治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缓解停车难、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上海检察系统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助力城市治理。
为超大城市“停车难”贡献检察智慧
虹口区有两个小区之间存在一条狭窄通道,是小区唯一的车辆通行道,且与旁边加油站一侧的出口相连,该通道早晚高峰或车辆加油高峰时车流叠加,极易造成通道拥堵,影响小区居民出行。小区居民多次投诉反映,但该问题均未有效解决。
虹口检察院依托行政检察协调小组在相关街道调研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检察院及时介入。经调查发现,临停车辆挤占通道空间、加油站出入口车辆未分流等多重原因导致通道拥堵加剧。
为帮助居民解决“停车难”问题,检察官们多次奔赴现场走访调查,到区自然资源确权事务中心调取《上海市地籍图》,明确通道的管理红线范围、性质和管理主体,组织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邀请在物业管理、群众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出谋划策,随后分别向属地街道和加油站制发检察建议。两家单位收到建议后,及时整改落实,通道拥堵和乱停车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针对超大城市‘停车难’民生堵点,我们检察机关在助力‘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行政检察协调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美丽家园’建设贡献了检察智慧,也为缓解超大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检察方案。”虹口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副主任刘强表示。
近日发布的《虹口行政检察服务保障城市更新白皮书》显示,5年来,该院共办理城市更新领域行政检察监督案件51件,其中涉及旧区改造领域35件,制发检察建议38件。
记者获悉,紧贴超大城市民生需求,上海检察机关还部署开展了涉电动自行车及充换电柜消防安全监管专项活动,制发检察建议200件,磋商51件,消除风险隐患共2312处,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专门新增检察公益诉讼条款,为全国首次。
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公益监督
自去年2月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以来,上海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件94件,推动133个大型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优化无障碍服务,增建、改建无障碍通道、电梯、停车位等设施503处。
黄浦区对“一江一河”滨水带和南京路步行街这“一带一街”标志性区域实行“无障碍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对此,区检察院以“一带一街”为重点,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系统化公益监督,推动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引领区的无障碍示范功能趋于完善。
黄浦检察院将监督重点放在文化建筑、商业服务建筑两大类,分别针对纪念馆、会展中心、影院、购物中心、银行等20余种建筑的无障碍设施进行实地走访,对照立法要求和技术规范,汇总无障碍设施不全、不好、不用等情况,据此分别与行政主管部门、无障碍设施管理人或权利人开展磋商,制发行政诉前检察建议11份、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份。
“这些检察建议中,有针对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黄浦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谷莺介绍说,“也有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将无障碍建设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
此前,外滩著名文化艺术街区存在无障碍标识不连贯,引导作用不足的问题,区检察院建议主管部门推动改用大号醒目的无障碍标识,并在活动指南、手册和临时导览图中详细标注无障碍设施位置。同时,针对黄浦滨江段岸线,区检察院推动增设无障碍坡道、全域无障碍导览牌等,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能够共享亲水空间提供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区检察院全面开展无障碍专项整治,兼顾软硬环境同步提升。一方面,保障既有设施的正常功能,对商场、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内无障碍标识不明显、不清晰、不连贯的情形开展监督。另一方面,对盲道年久失修、工程施工或非机动车停放侵占盲道等情况开展监督,督促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另外,对公共场所的“第三卫生间”锁闭的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现有设施发挥作用。针对一些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应建未建,有的设施功能缺损,检察机关督促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加以整改。
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贴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和民生关切,围绕食品药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民生热点,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用法治助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