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为“脆皮”青少年创造强身健体的阳光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节体育课,会是什么样?奥运冠军、“90后”人大代表张雨霏的回答是:“我希望它像一扇打开的窗,让孩子们看到运动的无限可能性,而非一堵标注成绩的墙。我们要教会孩子的不是怎样赢过别人,而是如何在运动中与身体对话,获得持续一生的能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要给足时间、创造机会、完善条件,让青少年拥抱体育锻炼。
把体育锻炼时间还给孩子,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个春季学期,多地启动将义务教育学校课间休息从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让孩子们收获每天不低于2小时的活动时间。许多学校也在课程设计和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下功夫,例如安徽泾县千亩园学校,邀请了已退役的专业摔跤运动员张玉蝶开设摔跤课。来自安徽亳州的陈静代表近年来致力于将当地一绝的五禽戏推广进校园,让孩子们积极参与。重庆城口县岚天乡中心小学每到课间,都有百余名学生跳起流传近千年的“钱棍舞”,强身健体的同时,也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丰富锻炼方式,做实课程内容,提升运动乐趣,让孩子们动得积极,玩得开心。
在“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希望孩子们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为未来打好基础。”运动场上的每一次奔跑、跳跃,都是自我的突破,每一次摔倒、起身,都是意志与心性的磨炼,每一次合作、欢呼,都在提升社交能力,强化团队精神。从小培养热爱运动的习惯,将是陪伴一生的财富。
不仅是中小学生需要释放运动天性,大学生同样也需要。当下“脆皮大学生”现象引发关注。缺乏运动、经常熬夜、身体素质差,让不少年轻人“脆皮”,埋下健康隐患,从体魄延伸到心理。张雨霏表示,体育教给自己的一课,就是真正的突破永远发生在找准节奏之后。巴黎奥运会后,有一阵儿张雨霏也很想“躺平”,可“躺”了两个星期后又振作了起来,“年轻人有时可能会犹豫纠结,但其实骨子里谁不想突破?”
运动也许就是蜕去“脆皮”的“良药”,运动时不仅在与身体对话,也是在与内心对话,在汗水中淬炼经得起风浪的心智,在挫折中磨出抗得住压力的肩膀。成长不是直上直下的单赛道,更像是螺旋式的曲线,在身心健康中找准成长的节奏,激发骨子里的冲劲,年轻人就更能画出美妙的人生曲线。
提供健康和运动教育资源,创新设计课程环节,打造“想动就动”便利生态,让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伴侣,到阳光下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达到“体健心康”的目的,这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张红叶
编审:陈晓培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