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稻田,这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绘就“动感水乡”新图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当无人机掠过金园村2941.85亩高标准农田的天空,一片五彩稻田如同大地艺术般在这里铺展。记者从浦东新区获悉,这座坐落于浦东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村落,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数字田野里绘就农创密码。
在金园村,稻田不仅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更是农业创新的试验场。这里不仅延续着“蛙稻共生”的古老智慧,更孕育着现代农业的科技基因。与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联合打造的凤舞林小青龙、热带鱼、医用蚂蝗以及水培盆栽等特色水产生物养殖模式,让传统农耕披上科技外衣;通过引入“稻田+”复合种养模式,虾稻共生、蛙稻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下,“金大团”大米品牌崭露头角;“我在金大团有块田”认养项目,则让城市家庭与农田结缘,为青少年开辟实践教育基地。
更具创新性的是,金园村与陆家嘴集团共建的“数字稻田示范基地”,通过区域联动、产业融合,构建形成了“一粒米、一只虾、一只蛙、一盆景、一条河”的“五个一”产业融合发展架构。这片曾被视作“普通农田”的土地,如今已成为集科研、教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传统稻田长出“智慧芯”,更为金园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金小米”IP的诞生,让金园村探索出农旅融合的新路径。从“丰产驿站”研学基地,到“蛙稻共生”体验基地,再到串联起多利农庄、凤舞林合作社的青少年科普网络,去年超过1.5万名研学游客在此感受“指尖上的丰收”。“城市里的孩子们在我们这里,春天能亲手种下属于自己的蔬菜,秋天能亲眼见证作物的成长,体验一把当‘农夫’的快乐。”金园村相关负责人说道。
不仅如此,生态治理则为农旅融合注入了持久动力。“我们不仅保留大田大水的乡野气息,更要打造15分钟宜居生活圈。”金园村工作人员介绍道。丰产河蜕变为星级景观水系,杉林绿道旁疏朗有致的乔木列队而立,勾勒出蓝绿交映的生态肌理。13条“白改黑”道路串联起乡野间的家家户户,智能监控系统与光伏设施点缀其间,“现在村里连路灯都比城里亮。”村民乔先生自豪地说,“早上在乡村‘口袋公园’晨练,傍晚就和家人朋友沿着丰产河畔散步。”
在金园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墙上,贴着一张特殊的“成绩单”——由司法部授予的“标兵人民调解委员会”牌匾。这个15年“矛盾不出村”的村庄,秉承浦东新区“三不”工作(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沓)的发源地经验优势,将“枫桥经验”与积分制治理创新融合,并推出“田长制”农用土地管理模式,通过“自治活力、共治新风、德治精神、法治秩序”四大维度积分体系,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年度积分超52万分,记录了1637户村民共建共治的足迹。
集体经济壮大的密码藏在细节中。440平方米的“三三驿站”里,清美超市的鲜香与便民理发的烟火气交织;与清美集团合作的订单式农业,提前锁定丰收;购置商铺、商业配套用房、土地流转等方式,为村集体注入持续“造血”动能。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74万元,较2022年增长174.42%。
据悉,接下去,“金小米”IP研学村还将串联数字稻田与农博乐园,这座动感水乡,正在谱写浦东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