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聊一聊,零距离开放麦让黄浦基层营商破题更暖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寸土寸金的黄浦区,中小微企业占据全区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这些在“经济毛细血管”里搏击风浪的市场主体,正经历着经济周期波动与中心城区高成本运营的双重考验。2024年,黄浦区首次荣获上海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及企业满意度“双第一”。阶段性成果背后,亦是政府管理者在平衡区域高成本(如租金、管理费)与多元化企业需求过程中,不断破题和总结经验的打法升级。
3月11日下午,黄浦“零距离家园开放麦”再次开讲,这次围绕主题《基层营商,用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的信心》。来自文化领域、科创领域、环保领域、国资商业集团等各类公司代表,与黄浦辖区内的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街道等基层管理者在开放麦现场面对面聊一聊,寻求基层治理的破题思路。
如何通过细节彰显服务韧性?
黄浦“很贵”,是不同企业运营者的普遍共识。开放麦现场,嘉宾们直接展开了破冰对话。“黄浦的物业租金成本比较高,目前我们在黄浦区内运营的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已经多达65个。加上非黄浦的演艺新空间已经有100多个。成本问题依然会是我们下一阶段新建剧场的主要考虑因素。”85后文化工作者阮豪,是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创始人,作为在上海最早开启沉浸式演艺业态的创新者,一方面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导演演员探讨艺术蓬勃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更要随时关切剧场运营等事关生计的“柴米油盐”。他指出,公司注册在南京东路街道十几年,也正是黄浦基层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以及包容度,才能给到像亚洲大厦这种“非标准”剧场空间的创新业态起飞和腾飞的足够空间。
上海锦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CEO董竹,是一位1989年出生的年轻企业家。2019年从美国回到上海,2020年公司就注册在外滩街道。这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创业初始团队仅有3人,几年间发展壮大到40余人。他的深刻感触是:企业从创业之初开始,被黄浦区政府部门无微不至地关注,既有情感上的归属,甚至于就连装修垃圾清运费这样的“细枝末节”问题,也能得到街道的快速协调解决,为企业破解燃眉之急,节省了不少成本。
以“碳中和+AI行业”起步创业的谢挺更是想象不到,中碳普惠云科技有限公司很快就在政府的助力下,不但解决了办公司的流程问题和诸多难题,在技术迭代上也迅速开发了个人碳普惠模型。“街道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例如社区节能改造项目,在不断地复盘和对话中最终助力技术得以落地。”
上海国瑞同顺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2024年11月刚刚从外区迁至黄浦的企业,总经理黄顺源分享道,通过南京东路街道的精准服务和助力,甚至还包括知识产权方面的辅导,最新的好消息是企业刚刚拿到了“专精特新”认证。
作为开放麦的观察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仲启认为,此次参与开放麦的企业,打破了惯有对黄浦以商贸企业为主的传统印象,涉及新兴演艺经济、二次元年轻力消费、也有推动科创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企业,行业具有代表性,也体现出了黄浦在营商环境8.0版本升级后结合新的商业要素与时俱进的新站位和新思考。可以如此理解,营商环境治理的颗粒度越高,企业的感受度越好,这是一种良性对话的过程。
如何多维度构建治理体系?
在当天开放麦的主持人秦畅看来,如今所说的营商环境维度越来越多。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租金物业成本,区域公共设施资源的供给,更要包括人才供给、资金支持、营商配套等更多维度,才能让中小微企业踏踏实实感受到“暖意”,安心留在黄浦,扎根黄浦。
黄浦区政务服务中心与南京路步行街一步之遥,被誉为“南京路上政务服务旗舰店”。在这家“政务”旗舰店里,“店小二”们会针对企业和群众的个性需求,量身定制政务服务产品。通过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原本繁琐的填表、申报流程,简化成了一码数据落地,一键自动填报的舒心体验。
黄浦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徐喆当天也出现在了开放麦现场。徐喆分享道:“通过数字化政务服务知识库,‘黄浦服星’帮办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流程服务包。以互动式、点单式咨询服务,将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审批事项所需材料和流程,拆解转化为找得到、听得懂、用得上的要素,运用可选择、菜单式的智能引导,帮助企业精准匹配办事流程、材料、政策,为其量身定制集成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数字化产品包。中心后台可直接呼叫15+9个相关委办局,10个街道的营商中心,各种服务诉求均能一站式解决。”
通过运营多年的明星品牌“零距离家园开放麦”,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多方面对面,可以让很多棘手的“小问题”零时差、迅速破。街道营商办可以“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快速协调企业需求。可以看到,在维持企业满意度高位水准下,黄浦区正在聚焦全球资源配置、数字治理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多个维度,以“超大城市核心区”为试验场,通过“开放麦”这样的小切口,增加多方对话机制,不断清零,重新出发,去探索更具有治理韧性的营商生态系统路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