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黄金救援链”!“海上救援+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两名危重伤渔民
紧急演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刘季婷
自东海救助局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共建的“海陆空一体化”救援体系运行以来,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在东海海域不断上演。3月15日,记者从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获悉,该院凭借其极具特色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最近接连成功救治两名海上重伤患者,从院前急救到精准手术,从挽救生命到全面康复,医院以其高效的流程与先进的技术,为海上工作者铸就“黄金救援链”。
断肢毁损患者的“骨伤攻坚”
36岁的渔民胡某在出海时遭缆绳意外重击,右臂断裂、右髋部毁损,生命垂危。市七医院在接到救援消息后,迅速启动“严重创伤救治流程”,由医务处牵头,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创伤骨科等多科室专家提前待命,患者抵院时已经昏迷,血压一度无法测出,情况十分危急。医疗团队有条不紊地对其展开创伤急救,急诊科实施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重症医学科开通深静脉通路并输血扩容,创伤骨科对患者的开放创面实施清创止血,经过约1小时的紧急抢救,胡某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
通过该患者的全身CT及右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右髋部严重粉碎性骨折,幸运的是,其右下肢股动脉连续性存在。在入院约2小时后,患者被紧急推入手术室,由创伤骨科敖荣广主任主刀,李旭副主任医师、胡洪奎医生共同参与,成功实施了右上肢残端截肢手术和右髋部毁损伤的损伤控制手术。
术后,胡某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后续监护治疗及器官功能支持。接下来,他还将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针对肢体损伤、心肺功能、静脉血栓预防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康复训练,“是医护的坚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们对我像家人一般亲切,我会好好珍惜并且心存感恩。”胡某感慨道。从抢救到手术再到苏醒,正是成熟的海上救援体系和紧密的多学科协作才为他赢得了生的希望。
高难度手术的“精准突围”
船员方某在海上作业时不慎被缆绳击中头部,导致意识不清、呼吸衰竭,且四肢感觉丧失。经直升机海上救援后转运送至市七医院,来院时患者处于休克状态,生命体征不平稳,脊柱外科李四波主任联合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团队迅速评估病情、完善检查,患者诊断为创伤性休克;创伤性寰枕及寰枢关节脱位伴脑干及脊髓损伤。作为一种罕见的上颈椎损伤,其死亡率高达79%,且由于这里是控制呼吸和心跳的生命中枢,任何一丝不当的操作都有可能造成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
第一步,稳定生命体征,创造手术条件是关键。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呼吸支持、休克复苏、脏器保护等救治措施,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意识好转。同时脊柱外科给予电透监视下手法牵引复位脱位、支具固定,8小时后患者苏醒,但仍无法自主呼吸。在完善术前评估后,脊柱外科李四波主任团队与患者家属反复沟通,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医疗团队借助“新质力量”3D导航,精准实施了“颈后路寰枕及寰枢关节脱位复位+枕颈固定+自体髂骨取骨植骨融合术”,成功复位患者寰枕及寰枢关节并解除神经压迫。
术后,患者被转至重症医学科继续呼吸支持、脑保护、感染防治等治疗,康复医学科同时介入,为方某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方案。“后续患者将会被转入重症康复病房,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救活,更希望能够结合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新站立,回归社会。”重症医学科雷鸣主任说。
海上救援体系铸就“黄金救援链”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红十字第七人民医院海上医疗救援队正式成立于2016年。2020年,与东海救助局搭建起远程医疗急救系统,只需一屏即可实时共享伤者生命信息;2023年,再次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双方逐渐探索构建起“海陆空”一体化的全方位救援模式;同年7月,更是实现了国内首例医护随机救援。截至目前,医院已携手东海救助局共开展培训及演练近10次,医护人员跟机救援16次,救治成功率达百分之百,真正畅通了海上急救的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做深做实“移动ICU”品牌理念,率先探索打造的“海陆空”一体化救援模式在新区范围内发挥了示范作用。
在这两例救治案例中,依托“急诊—手术—重症—康复”一体化模式,市七医院实现了多学科资源的快速整合,同时充分发挥了三甲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使多学科协作成为助力患者康复的重要“利器”。
生命至上,分秒必争。“未来,医院将以信息化、智慧化为新起点,持续推动海上急救体系向更快速、更精准迈进,不断优化多学科救治流程,为急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海上作业者这类特殊人群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为蓝海筑起永不中断的‘健康生命线’。”院长禹宝庆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刘季婷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