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乘上“一大”初心号,三所高校马院联合开展巴士研学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走出课堂,乘上巴士。3月14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巴士研学活动,主题为“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通过实地研学的形式,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乘坐“一大”初心号研学巴士,以流动课堂形式串联起上海工人运动五个红色地标:从1920年全国首个产业工人组织诞生地上海机器工会旧址出发,按照历史发生线索,途经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中共领导工运的枢纽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驶过1924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开办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在五卅纪念雕像前驻足重温1925年反帝怒潮,最终抵达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市指挥部三山会馆(现存唯一工人纠察队指挥部旧址)。“初心号”成为穿越时空的红色信使,将建党前后工人运动的星火历程化作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整合上海红色资源,设计历史信息丰富的“行走的大思政课”,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品牌课程。此次,为呼应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100周年的历史契机,上应大马院联合校外合作单位上药党校,共同开发了巴士党课《红色熔炉:工人运动在上海(1920-1927)》。课程把原本分散在各处的上海工人运动相关旧址,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串联起来,再现了那一个轰轰烈烈的革命时代。
参加研学的大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研究生则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大家在上海机器工会旧址旁的工人雕塑前驻足,当年工人们在这里的提出的“谋本会会员的利益,除本会会员的痛苦”发起会宗旨音犹在耳。他们在五卅纪念雕塑下合影,当年工人们在这里声讨帝国主义的身影叠影成碑。
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宋欣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当近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历史立体呈现在面前,通过边走边看边讲道理的方法,她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可感可知的生命形态,也让学生们更加感受到课本里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张淑梅谈道,通过这次生动的研学课程,师生重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在凝聚工人阶级力量、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五卅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所展现出的磅礴力量和深远影响。
“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三所高校的师生们用实际行动缅怀先辈,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贇说,这种“移动课堂+现场教学+史料实证”的立体化设计有助于盘活大量的校外资源,本次主题课程,既呼应中华全国总工会百年“工会姓党”,更通过1920-1927年工人运动的完整周期的呈现,生动诠释“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这一历史命题,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探索可复制的样本。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井维前认为,当前,上海市教委正积极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结对共建,借着这股东风,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做法放在一起互通有无,共享自己的特色课程,对于推动沪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