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ORU品牌创始人徐旭冬:以设计手作传递温暖与幸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明玉君
徐旭东,本市听力残疾人,2019年,因一次游学的经历,80后青年徐旭冬与蔡振君、韦伟同伴深受启发,开启了创业路,他们创立了LFORU品牌,开始聚焦设计美学,在设计领域生根、成长。自入驻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的“创星空间”后,团队在品牌推广、创业培训、业务模式梳理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创业帮扶。感恩之余,徐旭冬带领团队持续创新,进一步开拓业务和服务范围,在迎接市场挑战的同时,尝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创星空间”创业指导老师对徐旭冬进行现场辅导,并配手语翻译
※ 因一次游学走上创业路,打造LFORU品牌 ※
“虽然是聋人,但我们更加专注,相信在手作领域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回想起一路走来的创业点滴,徐旭冬娓娓道来。
当年,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先后进入文创、设计类公司,从事礼品产品设计、方案策划、采购管理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工作之余,热爱生活的他喜欢四处走走、看看,激发创作的零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蔡振君、韦伟两位同伴一起游学,期间,我们看到了纽约、悉尼与首尔的时尚、美学设计,如花艺空间、艺术蜡烛等,激发了我们的创业热情。”就这样,徐旭冬与同伴共同创立了上海为霓创意策划有限公司,开始打造LFORU品牌,以设计美学,实现梦想。
“LFORU意为‘For You’,意思是为你,我们希望以设计手作传递温暖与幸福。而公司名称之所以选择‘霓’字,即希望我们的设计像霓虹灯一样迸发出无限的可能。”这样的启航之路,也承载着徐旭冬与两位同伴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创业指导老师到徐旭冬线下门店进行参观交流
※ 入驻“创星空间”,获得全方位创业帮扶 ※
然而,创业征途,谈何容易。即便三人做好了有关跑业务、策划设计、落地执行、财务管理等的分工,但疫情的到来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他们经历了巨大的挑战。“艰难之下,我们重拾奋斗、拼搏的力量。”徐旭冬感慨地表示,这个过程也让他明白:好日子不是等来的,只能靠双手努力打拼。
奋斗路上并不孤单,有来自“创星空间”的支持。2023年,网上看到“创星空间”的项目招募通告后,徐旭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主动报名,让他想不到的是,在这里,团队得到了“一揽子”的创业帮扶,其中既有一对一创业指导,也有直播培训,亦有对于项目和品牌的展示和推广,让他们受益匪浅。
“创星空间”设有孵化区、沙龙区、会议路演区等功能区域,为残疾人创客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平台,老师们通过创业展示、交流、培训等一站式孵化服务,探索残疾人创新创业做好做强的新途径,并以创业促就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助力残疾人创客实现创业梦想。
对于“创星空间”的帮扶服务,徐旭冬如数家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创星空间’的老师在与我沟通了解创业情况之后,为我配备了一对一导师,对接市场资源,精准地匹配潜在客户,而且‘创星空间’的创业指导师还亲自到我的线下门店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我们团队的运营模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的创业导师还经常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共同为我们团队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得益于‘创星空间’的精心组织,我的团队开拓出了更多的展示与销售平台——我们的产品在‘创星空间’的展台上得到了展示,并且在‘1057生活家’平台上成功上架销售。同时,“创星空间”提供的媒体宣传服务,让我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使得我们团队的名字和故事被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可。”
思南公馆市集活动
※ 以创业带动就业,践行“爱是为你而来” ※
如今,在“创星空间”的支持下,徐旭冬与团队在围绕设计美学不断成长的基础上,对公司业务模式进行了持续创新和拓展,比如,除了花艺空间布置、艺术蜡烛、文创礼品之外,团队增加了一个餐饮项目,主要开展咖啡茶饮、外烩定制的业务。“我们还参加了各类市集,售卖咖啡和手工蜡烛、花卉产品,这些品类线上也有专门的销售渠道,吸引了诸多用户复购。”徐旭冬强调,团队还开设了线下插花体验、蜡烛制作等手作体验课程,并在“创星空间”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多元化运营模式,即线上营销+线下门店+快闪,进一步打造LFORU品牌。
“目前团队共7人,都是聋人,我们希望招募新的伙伴,以残健融合的方式,共同陪伴公司发展。”在徐旭冬看来,发动多方力量,用心服务,做好每个细节,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同时,也是践行“爱是为你而来”的创业初心。
不是在洽谈客户,就是在进行策划设计、落地执行……创业几年来,徐旭冬与团队习惯了这样的快节奏生活,对他们而言,虽然忙碌,但甜在心里。“未来,我们想多尝试和推出一些无障碍理念的业务,进一步做精做细,向人们展示残疾人创业者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未来,徐旭冬满是期待,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了自信。
【 创业心语 】
创业不易,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持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用心对待每一个客户,才能带领团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身为残疾人创业者,我们希望继续以主动的姿态走向社会,虽然我们听不见,但我们的手作“会说话”。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明玉君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