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岐黄之光!这位中医女医师如何拿下青年临床科技创新奖
2025-03-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以创新为笔,传统为墨,在古老的中医领域挥毫出别样精彩。身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的她,在肝病研究领域潜心钻研,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逐光之路。不久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医师陈佳美获得了第五届上海“医树奖”青年临床科技创新奖。那么,她是如何拿下这个大奖呢?

  ◆  突破技术,解码中药奥秘  ◆  

2010年,陈佳美怀揣着对中医药的热爱,踏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的大门,拜入上海市名中医刘平教授门下。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陈佳美开启了她的中医求学之旅。

中医,越学越热爱。那时的陈佳美,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秉持着“临床为本,科研为翼”的学术信念,她在学业上一路“开挂”,不仅提前攻博,还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且博士在读期间,她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再生医学中心。在那里,她一头扎进现代医学的知识海洋,努力将其与中医精髓深度融合。

肝硬化,这一令无数患者痛苦、让医学专家们头疼的顽疾,成了陈佳美的主攻目标。依托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她全身心投入到对“虚损生积”病机理论现代科学内涵的挖掘中。无数个日夜,她在实验室里与数据、样本为伴,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她创新性地提出了“分期辨治,病证结合”的治疗策略,针对肝硬化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构建起“活血祛瘀”与“滋阴养肝”双轨并行的中医诊疗体系。这一成果,为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肝硬化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这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一大难题,却没能拦住陈佳美探索的脚步,开启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艰辛探索。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传统中医走向现代化,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陈佳美告诉记者,科研其实是5%的成功与95%的失败的总和。只有积极面对失败后的沮丧、焦虑与迷茫,然后继续前行。终于在无数次的尝试后,他们成功突破技术瓶颈,揭示了抗肝纤维化名方“扶正化瘀方(FZHY)”的活性成分群及其协同配伍机制。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更为该方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做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临床的难题。面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这一治疗难题,陈佳美团队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证实了滋阴养肝“一贯煎”的显著疗效,让危重肝病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为了给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她还引入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全生命周期”患者管理体系,实现了肝病治疗的个性化与精准化。

  ◆  育才树人,传承中医文化  ◆  

身为硕士生导师的陈佳美,她深刻明白,除了做好临床以及科研外,自己还有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任。

“培养中医药人才,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品德,并且要让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陈佳美说。为此,她大胆创新,开创了“临床-科研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陈佳美常常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教学分享给自己的学生。那些或曲折、或精彩的从医故事,成为激励学生们的宝贵财富。曾经,陈佳美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病例,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但她没有放弃,通过钻研古籍、查阅最新的科研资料,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思路。最终,成功攻克难题,治愈患者。

她将这段经历分享给学生们,鼓励他们在面对未知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要害怕失败。在她的悉心教导与鼓励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学生脱颖而出。

凭借在中医药领域多年的深耕细作,陈佳美这些年收获累累硕果。在科研方面,她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方向;在临床中,她凭借精湛的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患者频频为她点赞。这些卓越的科研成就和临床贡献,让她荣获了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殊荣,还成功入选多项省部级人才计划。

面对这些令人瞩目的荣誉,陈佳美只是淡淡一笑。在她心中,追逐中医药之光的道路永无止境。展望未来,陈佳美说,她会和团队一起努力,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