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逐梦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缘何选择回归祖国服务上海?他们给出了关键词
2025-03-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在医学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群追光者,他们跨越山海,在海外知名学府追逐着前沿医学的智慧之光。然而,心底那份炽热的情怀与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们回到祖国,落脚上海。

回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齐昊喆扎根临床一线,以仁心仁术护佑健康;而桂俊则投身科研前沿,用创新成果反哺临床医学。在这座充满机遇与希望的城市里,他们重拾学医初心,将青春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责任”  

在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门诊室内,1992年出生的齐昊喆正专注地为患者答疑解惑。他面庞清秀,却难掩沉稳与专业,许多患者离开时,都会忍不住为这位年轻医生点赞。

2018年,齐昊喆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得硕士学位后,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深造。三年时光,他见识到世界前沿的医疗技术,专业水平大幅提升。但在接触国外先进医疗体系的过程中,他也敏锐察觉到其中的一些弊端。

回忆起研究生阶段在仁济医院学习时的所见所闻:在上海,即便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也能及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助。“我深刻意识到,医疗不仅是疾病治疗,更是社会健康稳定的关键防线。而作为医学生,我们有责任要把所学知识回馈给国内需要的患者。”

2021年10月,拿下博士学位的齐昊喆毫不犹豫地回到上海。再次踏入仁济医院,他惊喜地发现,这里为他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工作中,医院给他提供了临床和科研双导师;生活上更是享受到了房租补贴等福利,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

经过严格考核与科室轮转,今年起,齐昊喆正式成为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一名临床医生。“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没想过留在国外呢,但这其实是我学医的初心。我在上海开启学医之路,现在正是回报这座城市的时候。”齐昊喆说。

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真诚的态度,齐昊喆迅速赢得患者信赖。他在提供精准诊疗服务的同时,格外注重与患者沟通交流。每次门诊,他都会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仔细询问病情细节,不放过任何影响诊断和治疗的关键因素。70岁的王阿姨是齐昊喆的粉丝之一,她对齐昊喆的医术和医德赞不绝口:“这小伙子医术好,更难得的是,他打心底里关心我们。每次复诊,都会耐心问我的饮食、运动情况,还会把病情深入浅出地讲给我听,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的同时,齐昊喆时刻关注医学领域前沿动态,积极探索将前沿医学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医疗行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而对于我们来说,学习的步伐永远不会停下。”齐昊喆说。

  “回家”  

齐昊喆的选择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他这样优秀的医学生,在海外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投身医疗事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桂俊也是其中一员。

2013年,桂俊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毕业;2014年5月她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Dr.Serge Fuchs实验室,从事肿瘤免疫学方向的研究。在国外学习期间,她常常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

“虽然国外科研环境优越,但目睹国内医学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回家了。”桂俊说,在国外待了6年多后,她决定回上海,希望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带回国。

回到上海的第一天,桂俊便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遍布全市的智慧医疗系统,以及仁济医院提前为她准备好的实验室和完善的科研平台,都令她眼前一亮。“有种‘拎包入住’的感觉,就像一个‘家’在等着我回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仁济医院,桂俊结识了许多同样从海外归来的同事,一支支国际化的科研团队汇聚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合力。

回到上海后,桂俊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1987年出生的她,从一名普通的实验室科研人员,成长为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她带领着一支8人的团队,投身肿瘤免疫领域的科研工作。“之前我的工作就是做好科研本身;但现在除了科研,还要带领好团队,带领团队的年轻人一起成长。”在桂俊看来,回到上海做科研,挑战更大。但她觉得,挑战的同时,也有着很好的机遇。因为在医院做科研,可以将临床和科研更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临床上发现的问题。

桂俊说,回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上海,我看到了医疗事业的无限可能。这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更有对科技创新的包容与支持。在这里,我也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回国后,桂俊科研成果丰硕,四年内带领团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多篇发表于世界顶尖刊物,并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烟火气”  

齐昊喆、桂俊等海归医务青年的选择,正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共同选择。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的科研体系、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吸引着海外人才回国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在科研经费支持、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解决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医疗和科研事业。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这些海归医务青年带回的,不仅是先进的医学技术,更是对医疗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国际视野。他们在海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他们接触到多元的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国内医疗体系。而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这里更是梦想启航的地方。

在临床工作后,齐昊喆越发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临床医疗绝非简单的看病开药,而应成为连接患者与优质医疗资源的桥梁。他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好医生。谈及年轻人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时,齐昊喆说:“无论身处国内或是国外,都要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为了这个目标去努力。”

同样,在桂俊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哪条就业道路,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想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青春梦想的过程必定是辛苦的,就像科研过程,大多数都是失败的。我们只能总结经验,去抚平失败的沮丧、焦虑与迷茫,然后继续前行,最终取得成果。”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为年轻人们提供广阔舞台,见证他们在医学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与辉煌成就。而对于桂俊来说,这座城市还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每当团队取得进步时,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有困惑时,团队的年轻人也会互相打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常鑫/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