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奏响“大合唱”,让思政教育从“孤岛”走向“全域”
2025-03-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贇 吕客

在《香化技术》课程中,同学们听到了中国古代香料贸易与“一带一路”的历史回响,更为深入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国角色; 而在一场主题为“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五卅运动一百周年”别开生面的巴士研学活动中,“初心号”巴士成为穿越时空的红色信使,将建党前后工人运动的星火历程化作可触摸的城市记忆……

如何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当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正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学科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从“孤岛”走向“全域”,真正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

  ◇  让思政教育成为“大合唱”  ◇  

“思政教育不是一门课的‘独角戏’,而是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大合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海瑾说,学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据介绍,在《美丽中国》课程中,生态学院、化工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教学团队,结合全校美丽中国的政策研究和科研成果,将跨学科知识以及校企协同场景化实践,通过“真实问题导入—政策梳理和技术创新求解—社会实践验证”的闭环设计,将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生态行动”。学生们参与“城市口袋公园生态设计”“乡村小微空间重塑共建”等课题,在技术中渗透“科技向善”“生态责任”等价值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该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充分发挥第一学院的优势,与各学院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教学沙龙,为专业教师提供思政元素挖掘的指导。在《香化技术》课程中,讲述中国古代香料贸易与“一带一路”的历史联结,引导学生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国角色。近期还围绕“AI伦理”“工程伦理”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学术交流和课程教学。

除了打破学科壁垒,学校还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同搭建思政教育实践平台。学校与上海城投集团、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参与“苏州河生态廊道设计”等真实项目,实现“学以致用、用中悟理”。在奉贤区“区校联动”项目中,知行学社的同学们走进奉贤区律师事务所,在实习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识,体会法治精神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实践赋能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  ◇  

实践教学是连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桥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创新实践教学载体,从“大手牵小手”到“巴士课堂”,从一体化联动到虚拟仿真,实践赋能让思政教育真正“活”起来。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00后大学生们组成“大学生讲师团”,走进了闵行区田园第二外国语实验小学,以“海派老字号品牌课堂”为主题,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

“原来小笼包不仅是美食,还承载着上海非遗!”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这堂课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上海老字号的文化底蕴,也让大学生们在教学相长中深化了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与上师大附属第四中学、上海市光明中学等多所中学长期保持联动,自主研发一系列思政课创新课堂。经过多轮实践,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联动的系列课堂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品牌之一。

当下AI火爆出圈,如何利用新技术赋能思政教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了沉浸式思政实践体验场景。

学生们参与设计的“中国近现代史之重大事件亲历”虚拟仿真课程,以及“开天辟地”“领袖足迹”等小程序游戏课程,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虚拟场景中,学生们“亲历”重大历史事件,感受近代历史的厚重与震撼。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沉浸感和感染力,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思政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向前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周贇 吕客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