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上海,他变身“文化使者”,周冠宇:飞驰的人生并未止步
法拉利车队储备车手周冠宇(右)赛前为车迷签名。新华社 图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本报讯 3月21日,2025年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正式开赛。比赛首日,法拉利车队迎来“开门红”,汉密尔顿以打破赛道纪录的形式拿下冲刺赛排位赛的杆位,以1分30秒849的成绩刷新了上赛道的历史最快单圈。周冠宇作为本赛季法拉利车队的储备车手,今天也出现在了法拉利P房。作为中国首位F1正式车手,他的坚持与拼搏,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赛车运动的潜力,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中。
周冠宇自2022年加盟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现为索伯车队)后,他在F1赛场上的三年表现足以在国际赛场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同时,随着周冠宇的出现,也在国内掀起了赛车热潮,成为中国车迷的骄傲。
身份转变但目标不变
为重返F1赛场全力以赴
作为“主场车手”再次来到上赛场,今年虽然转变了身份,周冠宇依然得到了广大中国车迷的热情欢迎。与车迷们交流、为城市做宣传、推广赛车文化……周冠宇表示,这几天可能是自己在本赛季中最忙的一周,满上海跑的他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宣传大使,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中国周”。
来到上海,向车队介绍上海的重任理所当然就落在了周冠宇的身上。这几天,他不仅教了汉密尔顿和勒克莱尔用毛笔写他们的中文名,还贴心地根据大家的需求来推荐美食和餐厅,从上海小吃到北京烤鸭等一一给出“冠宇精选”。同时,周冠宇还为车队普及了不少中国文化,他也将自己的头盔作为“宣传窗口”,“相信大家已经通过我之前的头盔了解了青花瓷,我今年的头盔也进行了复古与现代的拼接,融入了豫园的建筑以及上海的天际线等元素。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说到周冠宇和法拉利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1年前,15岁的周冠宇在参加卡丁车比赛时期加入了法拉利车手学院,成为法拉利青训车手计划中的一员,这也为他走上职业车手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如今,作为储备车手重回法拉利,周冠宇有机会向汉密尔顿和勒克莱尔等优秀队友学习,提升自己的赛车经验和技术水平。“在这样一支争冠车队,我可以学习到很多,同时,我也会帮助他们提供一些经验和驾驶的反馈,对我来说,将会是一个期待满满的赛季。”周冠宇表示,自己从小就是法拉利的车迷,能加入法拉利车队备感荣幸。同时,他也希望可以在明年有机会重返围场成为正式车手。
从2026赛季起,F1将迎来凯迪拉克这支新车队,这也为周冠宇提供了新的潜在机会。作为新车队,凯迪拉克需要经验丰富的车手来帮助车队在F1赛场上站稳脚跟,而周冠宇在F1的三年经历使他成为合适的人选之一。加上凯迪拉克车队的领队格雷姆·洛登同时也是周冠宇的经纪人,这无疑对周冠宇加盟凯迪拉克车队带来巨大利好。
对此,周冠宇表示,自己非常渴望重返围场,不论今年还是明年,如果有争取席位的机会,他都将全力以赴。“相信在之前车队的三年,足够可以告诉围场内外的技术人员,或者车队的工程师、领队,我的能力所在。我希望通过这一年不断积累更好的里程数,以及更好的驾驶经验。”周冠宇的目标十分明确,因此,短期内他不会考虑参加其他赛事,而是专注于F1,他希望留在围场抓住可能到来的机会,“如果我参加别的赛事,万一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别人”。
“目前,我虽然是储备车手,可能上场的机会不多,但我的日常训练都在维持跟往年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我需要随时做好有机会上场的准备,确保我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处于很好的状态。”周冠宇还告诉记者,自己也会和法拉利车队进行私人测试,比如在来上海之前,他已经驾驶过法拉利的赛车,虽然是两年前的老款赛车,但对他而言,驾驶F1赛车才是真正可以保持身体素质的方法。
从“中国周”到“中国豆”
让更多人看见F1多样魅力
在本次F1中国大奖赛中,另一位亮相F1学院赛事的中国车手“铁豆”师炜同样备受瞩目。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新生代女车手,能站上国际顶尖赛事的舞台,师炜的晋级之路十分不易。将周冠宇视作偶像的师炜,这次还特意选择了周冠宇的车号24号来向他致敬。对此,周冠宇也向师炜表达了感谢,同时也为她加油,“希望她不要有太多压力去享受比赛,我也很开心她选择了我的车号,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被大家看到,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在周冠宇看来,F1学院为女车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赛车运动不被框架化,也让相同年龄段的女车手们有机会进行比拼和较量,并有机会从中脱颖而出,为她们的赛车之路带来更好的前景。
不仅仅是师炜,很多热爱赛车运动的人都将周冠宇视为榜样和目标,他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喜爱F1赛事。周冠宇也能感受到,在自己加入F1的这几年,国内对于F1和赛车运动的关注度在大幅增长,“我看到很多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都非常了解赛车。现在大家还可以通过赛车大数据等方式,分析F1的车载视频和实时数据,让车迷们更好地了解赛车丰富多样的魅力。”周冠宇也很高兴自己可以带动中国赛车文化的发展,“去年的中国大奖赛,我从没想过会是那样的人山人海,相信未来的赛车氛围也会越来越好,我自己也会努力重回围场,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项运动。”
从“中国周”周冠宇到“中国豆”师炜,中国力量在赛道上日益凸显。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国赛车手们的不断努力和中国赛车运动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在世界赛车舞台上看到更多中国车手的身影,谁将接住下一根“接力棒”?
青年报记者 蔡娴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